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科学   1篇
  1篇
综合类   2篇
园艺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介绍了500kV孱陵智能化变电站的500kV孱复Ⅱ回线路保护换型工程,并通过分析,总结归纳了智能化变电站内针对500kV线路保护换型的施工调试方法及注意事项。此次500kV线路保护换型作为湖北省地区首例,为今后智能化变电站500kV线路保护改造提供了技术交流基础。  相似文献   
2.
为了阐明矮化砧木调控苹果叶片光合作用对光照度和CO2响应的机制,筛选适宜的苹果叶片光合模型,以8 a生''长富2号''苹果为试材,设置4 种砧木处理:M9、M26、M9/八棱海棠和M26/八棱海棠。结果表明:各个模型均可用于模拟不同砧木苹果叶片光合-光响应(Pn-PAR)和光合-二氧化碳(Pn-CO2)响应过程,决定系数(R)均大于0.99。非直角双曲线模型(NRH)对M9/八棱海棠和M26/八棱海棠叶片的Pn-PAR曲线模拟的R最大,均方根误差(RMSE)和平均绝对误差(MAE)最小,直角双曲线修正模型(MRH)对M9和M26叶片的Pn-PAR曲线模拟的R最大,RMSE和MAE最小,且MRH模型对各处理的Pn-CO2曲线模拟精度最高。与实测值相比,基于MRH模型的光合参数估计值相对误差最小,且获得的参数信息最全面,NRH模型次之。M26和M26/八棱海棠的初始量子效率、最大净光合速率、光饱和点、羧化效率、光呼吸速率高于M9和M9/八棱海棠,而光补偿点、CO2补偿点、暗呼吸速率低于M9和M9/八棱海棠,说明M26对弱光和低CO2浓度的利用效率高,耐弱光能力强,呼吸消耗少。结论:基于叶片尺度光合模型的砧木光合能力评价可优先考虑使用NRH和MRH模型。M26在作为基砧及中间砧的叶片光合能力优于M9。  相似文献   
3.
[目的]我国主栽苹果品种根据亲本构成可分为富士族系、元帅族系、金冠族系和国光族系,分析不同族系果实的香气特征和遗传特性,为果品品质研究和香气育种提供参考.[方法]采取固相微萃取和气相色谱质谱(SPME-GC-MS)联用技术对4个族系的50个苹果品种果实香气物质进行检测,利用变异系数(CV)和主成分分析(PCA)解析不同...  相似文献   
4.
中亚热带4种森林类型土壤有机碳氮贮量及分布特征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对湖南省长沙县大山冲省级森林公园立地条件基本一致的4种森林土壤有机碳(SOC)、全氮(N)含量、贮量及土层分布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森林、同一森林的不同土层SOC、N含量和贮量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各土层SOC含量的变化范围分别为杉木林8.66~22.96g/kg,马尾松林13.33~37.50g/kg,南酸枣林13.78~43.58g/kg,青冈林13.33~36.87g/kg。土壤全N含量的变化范围分别为杉木林1.37~2.29g/kg,马尾松林1.29~2.65g/kg,南酸枣林1.69~3.96g/kg,青冈林1.23~3.26g/kg。4种林地SOC和N含量均随土层深度增加而逐渐下降。4种森林土壤SOC贮量差异不显著(p=0.177 6),N贮量差异极显著(p=0.000 7)。4种森林土壤SOC含量与N含量存在极显著相关性(p<0.01),除青冈林外,其余3种森林土壤SOC与C/N存在极显著相关关系(p<0.01)。马尾松土壤N与C/N之间呈极显著相关(p<0.01),南酸枣林的存在显著关系(p<0.05),青冈林和杉木林的相关性不显著。  相似文献   
5.
世界果树种质资源科技发展动态与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述了世界果树种质资源收集、保护和利用发展动态,并提出果树种质资源科技发展趋势。国际上早在1974年建立了“国际植物遗传资源委员会”(IBPGR),专门从事植物资源多样性保存与应用,其中设有果树专业部门。美国在1987—1999年开展以中亚国家为主的果树资源规模性收集,仅在哈萨克斯坦就收集苹果种子达13万粒,随后开展针对苹果火疫病、黑星病等抗性种质的筛选和利用,至今为果树种质资源保存和利用强国。近年来,果树种质资源在表型和基因型的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为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提供了新的途径和方向。以国外果树种质资源科技发展动态为启发,提出其高水平保护和高质量利用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