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科学   8篇
综合类   1篇
畜牧兽医   2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198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前言迄今为止,向壮龄林地引种牧草的研究,多以建造技术为中心,关于建成后的放牧利用的研究尚少,然而,与牧草的采食利用有密切关系的适口性,因受林木的遮荫而  相似文献   
2.
"十五"末期,通过蒙西与呼兴联网工程的实施,形成了内蒙古电网,承担除赤峰、通辽部分地区之外的所有内蒙古各区域的供电任务。  相似文献   
3.
以反刍时间为指标测定放牧家畜采食量方法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绪言作为测定放牧家畜采食量的一般方法可以列举出收割法,体重差法、不消化指示物质法等,此外,虽然还提出食道瘘管(Fistula)法和第一胃(rumen)瘘管法等可是测定值的精确程度和测定操作复杂程度等存在问题仍然是很多的。关于家畜的放牧活动,已经进行了许多研究,特别是了解到放牧时的采食行为,以及反刍行为,与采食量是有某些关系。然而,采食和反刍行为受着草地的植被,草的质量以及其他多种条件的影响,反刍行为与采食草之间存在的相互关系尚未进行过充分的探讨。  相似文献   
4.
基于近红外高光谱成像的猕猴桃早期隐性损伤识别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了研究识别早期隐性损伤猕猴桃的方法,以"华优"猕猴桃为对象,以900~1 700 nm范围近红外高光谱成像系统为检测设备,采集了完好无损和隐性损伤1~3 h内猕猴桃的近红外高光谱。研究发现900~1 350 nm内二者的反射光谱具有明显的差异。对此区域进行分段主成分分析,确定1 050~1 200 nm为识别损伤的最佳光谱区域。基于此最佳光谱区域内主成分图像的权重系数及波长间光谱反射值的相关性优选了4个特征波长(1 057、1 090、1 120和1 177 nm)。对该4个特征波长进行了二次主成分分析,并结合中值滤波、阈值分割及数学形态学处理方法提出了早期隐性损伤猕猴桃的识别算法。该算法对70个无损猕猴桃和70个隐性损伤猕猴桃的正确识别率分别为100%和95.7%,平均正确识别率为97.9%。研究结果表明,近红外高光谱成像技术可用于早期隐性损伤猕猴桃的识别。  相似文献   
5.
文章主要研究生物质发电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6.
以"北京8号"桃为研究对象,应用900~1 700nm范围内近红外高光谱成像技术对损伤发生12h后的桃进行损伤早期检测研究。通过光谱比较,确定出识别光谱区域为950~1 350nm。基于此光谱区域,利用主成分分析与独立成分分析不同方法进行降维,结合中值滤波、阈值分割等数字图像处理算法进行损伤区域的检测。对60个正常样本和60个损伤样本进行检测,主成分分析方法对损伤果的识别率为85%,独立成分分析方法对损伤果识别率为96.6%,两种方法对正常果的识别率均为100%。结果表明:近红外高光谱成像技术能有效地进行桃损伤的早期检测。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应用高光谱成像技术无损检测生长发育后期苹果糖度的可行性。【方法】以生长发育后期的"富士"苹果为对象,基于采集到的波长900~1 700nm高光谱数据,建立预测苹果糖度的偏最小二乘(PLS)、支持向量机(SVM)和极限学习机(ELM)模型,并比较主成分分析(PCA)和连续投影算法(SPA)2种数据压缩或特征波提取方法对预测模型精度的影响。【结果】采用PCA方法可将全光谱压缩至9个主成分,采用SPA从全光谱的230个波长中提取出了13个特征波长,两者相比,SPA能更有效地提高模型预测能力。预测生长发育后期苹果糖度的最佳模型为基于SPA的PLS模型,其预测集相关系数为0.945,均方根误差为0.628°Brix。【结论】高光谱图像技术可以用于生长发育后期苹果糖度的无损检测,该技术的应用将有助于指导苹果的种植和适时采收。  相似文献   
8.
文章主要研究蒙牛澳亚示范牧场大型沼气发电综合利用必要性,并阐述了沼气发电综合利用的建设规模与目标。  相似文献   
9.
文章主要研究沼气发电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0.
"十五"末期,通过蒙西与呼兴联网工程的实施,形成了内蒙古电网,承担除赤峰、通辽部分地区之外的所有内蒙古各区域的供电任务.据统计,在"十五"期间,内蒙古电网用电量年均增长22.6%,一、二、三产业及居民生活用电量年均增长率为:18.9%、24.5%、9.1%、13.1%,三次产业及居民生活用电比重由1990年6.1:84:5.2:4.7变化为2005年5.4:85.4:4.5:4.7.2005年电网全社会用电量达到667.7亿千瓦时,是1990年的7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