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9篇
水产渔业   1篇
植物保护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08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通过对贵州岩下大鲵自然保护区藻类的生态分布情况进行调查,并且利用植物区系丰富性综合系数法对保护区内藻类植物的丰富性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绿藻和硅藻为保护区内优势种群,水塘和静水河中物种最丰富,该保护区内藻类的物种组成具有亚热带区系性质的特点,藻类丰富性相对贫乏。  相似文献   
2.
邓佳佳 《河南农业》2022,(22):36-37
<正>一、试验目的通过对比试验筛选出适合在沁阳市安全利用地块种植的对镉吸收力小的小麦品种,从而给全市安全利用地块的推广提供科学依据。二、品种试验(一)试验小麦品种选择选择在沁阳市种植面积比较大、品质好、产量高且具有代表性的小麦品种14个。(二)试验方法试验地块为东西走势,南北宽6 m、东西长200 m。把试验地块从东往西分成18个试验方,每个试验方为6 m×8.5 m,不同试验方之间有不小于1.5 m的隔离带,同时设置1个对照品种。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杂草稻在稻田呈蔓延趋势,稻田中杂草稻的大量存在对栽培稻产量及品质造成危害,进而造成严重经济损失.为指导农民区分杂草稻与栽培稻并及时防治,文章对杂草稻的形态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杂草稻不完全叶长于松粳系列品种的栽培稻,与龙稻系列和东农系列的栽培稻无差异;有叶舌、叶耳及叶毛,与栽培稻无差异;杂草稻有芒,呈褐色、黄色、紫色,长26~79 mm,栽培稻无芒或芒很短;杂草稻的颖壳色有褐色、稻草色、黄带黑斑等多种颜色,栽培稻的颖壳呈黄色;千粒重较栽培稻轻  相似文献   
4.
温度与光周期对甘蓝夜蛾哈尔滨种群滞育诱导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温度和光周期对甘蓝夜蛾(Mamestra brassicae)哈尔滨种群滞育诱导的影响,测定5个温度和7个光周期对甘蓝夜蛾滞育诱导的作用。结果表明,温度、光周期对甘蓝夜蛾滞育诱导有显著影响,温度与光周期对甘蓝夜蛾滞育诱导有联合作用。在不同温度条件下,甘蓝夜蛾光周期反应类型不同,在20、22、25及30℃其光周期反应属于长日照反应型,在28℃则为短日照-长日照反应型。甘蓝夜蛾临界光周期随温度升高而缩短。光周期对甘蓝夜蛾滞育诱导影响最大,在20~30℃,光周期L16 D8与L18 D6是抑制甘蓝夜蛾滞育发生的主要条件。  相似文献   
5.
作为东北极早熟春大豆提质增产植保新技术的主要成果,大豆“三促一除两保两增”植保集成技术适用于黑龙江省北部及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盟岭东地区。该技术运用胁迫效应理论,在大豆生育期中激活大豆单产潜力,经胁迫处理后的大豆植株抗旱、抗冻、抗倒伏等能力增强,大豆单产提升。  相似文献   
6.
关于烤烟栽培模式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研究了不同栽培模式对烤烟生长、产量、品质及土壤温度、土壤湿度的影响。结果表明,烟厢上(双行烟厢)间作大豆和红薯的模式较传统的单行烟厢单作烤烟模式,烟株TMV的发病率和病情指数呈显著的下降趋势;与红薯间作较烤烟单作有利于降低上部烟叶烟碱、总氮及氯含量,提高上部烟叶总糖、还原糖含量;单行烟厢烟株之间间作红薯和烟厢上(双行烟厢)间作红薯两种模式较传统单行烟厢烤烟单作能提高上中等烟比率、单位面积的经济效益,增加复种指数,降低了烟农的植烟风险。  相似文献   
7.
犬黑色素瘤好发于皮肤和口腔,具有恶性度高和转移率高的特点。报道一例贵宾犬牙龈增生物的恶性黑色素瘤的病理诊断过程。通常采用手术切除增生物,配合免疫疗法或放射疗法等进行综合治疗。  相似文献   
8.
甘蓝夜蛾核多角体病毒Mamestra brassicae nucleopolyhedrovirus(简称Mabr NPV)是甘蓝夜蛾最重要的昆虫病原微生物。本文采用正交法研究影响Mabr NPV在甘蓝夜蛾体内增殖的主要因子及因子的主次顺序,确定互作因子并筛选病毒增殖最佳条件。研究结果表明,影响Mabr NPV产量的因子及互作因子主次顺序为C(饲毒虫日龄)C×D(饲毒虫日龄与收毒时间互作)B×C(饲毒剂量与饲毒虫日龄互作)B×D(饲毒剂量与收毒时间互作)B(饲毒剂量)D(收毒时间)A(温度)。明确因子C对病毒产量有极显著影响,因子C和D存在互作且对产量有显著影响。确定Mabr NPV增殖生产的最佳条件为25℃下、以500 PIB/虫的剂量饲喂12日龄幼虫,9 d后提取病毒,平均单虫病毒产量为1.921×109 PIB,幼虫孵化到收集幼虫提取病毒的生产周期为21 d,病毒增殖3.842×106倍。  相似文献   
9.
对贵州岩下大鲵自然保护区藻类组成及物种多样性进行研究,并比较枯水季节、丰水季节藻类的种类数量变化。结果表明,岩下大鲵自然保护区内有6个藻类门的33科、154种淡水藻类,在种类组成上以绿藻和硅藻为主,为保护区内的优势种群。绿藻门藻类共计60种,所占比例最大为38.96%,其次为硅藻58种,所占比例为37.66%。在物种多样性方面,硅藻、绿藻和蓝藻在物种组成上较为丰富,其中硅藻门物种多样性指数最高,其次为绿藻门。从枯水季节、丰水季节藻类数量来看,绿藻和蓝藻的种类数量变化较大,硅藻种类数无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采自贵州省岩下大鲵自然保护区279份苔藓植物标本整理鉴定,统计出该区共有苔藓植物35科,74属,131种(包括亚种、变种)。其中苔类植物9科,10属,18种;藓类植物26科,64属,113种。其区系基本特征是地理成分多样,区系联系广泛,兼有多种区系成分。该区以东亚分布为主,占总种数的32.8%;温带成分和热带成分所占比例也较高,反映该保护区具有南北过渡的特点;中国特有种比例仅次于东亚成分,占总数的19.3%。优势科分析表明该区苔藓植物以温带性质为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