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林业   1篇
  2篇
综合类   4篇
  2019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溶磷细菌及组合对复垦土壤磷素有效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溶磷细菌对复垦土壤磷素有效性的影响,通过PVK平板稀释法从石灰性土壤中分离筛选溶磷细菌,将溶磷能力强的作为试验菌株,采煤沉陷区复垦第3年土壤为供试土样通过盆栽试验研究单菌株及其组合对复垦土壤有效磷、磷吸附特性、油菜产量和吸磷量的影响。试验筛选出7株溶磷能力在296. 5~563. 5 mg·L~(-1)之间的菌株,其溶磷能力与溶磷圈直径(D)/菌落直径(d)的比值呈显著正相关;结合形态特征、生理生化及16sRNA序列分析得出,W1、W6属于Enterobacter sp.,W2、W4属于Burkholderia sp.,W3、W5属于Rahnella sp.,W7属于Fluorescent pseudomonas。选择W3、W4、W7作为试验菌株,试验结果表明溶磷细菌可以提高复垦土壤有效磷、磷酸酶、蔗糖酶、油菜产量以及吸磷量,与单菌株试验相比,组合溶磷细菌对复垦土壤磷素影响较大,W3、W4、W7菌株组合复垦土壤有效磷、磷酸酶、蔗糖酶、油菜产量和吸磷量在所有组合中最高;溶磷细菌可以降低复垦土壤最大吸磷量(Xm)和吸附常数(k),W3、W4、W7 3株菌株组合复垦土壤最大吸磷量和吸附常数最小,分别为555. 6 mg·kg~(-1)和0. 002 8;因此在复垦土壤上W3、W4、W7 3株菌株共同施用对磷素有效性的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2.
林业现代化是信息时代林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林业信息科研团队建设是实现林业现代化的核心和保障。该文阐述了林业信息化与科研团队的内涵,分析了林业信息团队建设的战略意义和内容,提出了林业信息科研团队建设的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3.
随着安顺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工业化和城镇化的不断推进,对山体的开采和破坏力度加大,导致大量的裸露山体缺口的出现,加剧水土流失和土地退化,产生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对于裸露山体缺口的调查与治理尤为重要。本文介绍应用Google Earth遥感影像和GIS技术对区域内的裸露山体缺口进行调查的方法,获取了山体缺口的类型、数量、面积以及空间分布等信息,旨为裸露山体缺口的调查提供一种便捷、快速、高效的方法,为其合理利用与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为了评价溶磷微生物对提高复垦土壤有效性的作用.【方法】通过PVK平板稀释法从石灰性土壤中分离筛选出7株溶磷细菌,7株菌株的溶磷能力在296.5~563.5 mg/kg之间,菌株的溶磷能力与溶磷圈直径(D)/菌落直径(d)的比值呈显著正相关;16sRNA序列分析表明,W_1、W_6属于Enterobacter sp.,W_2、W_4属于Burkholderia sp.,W_3、W_5属于Rahnella sp.,W_7属于Fluorescent pseudomonas.选择W_1、W_3、W_4、W_7作为试验菌株,研究其对复垦土壤有效磷、磷酸酶及各形态无机磷含量的影响.【结果】溶磷细菌可以提高复垦土壤有效磷含量、降低pH、增加磷酸酶含量,与接种灭菌菌液处理相比,4株溶磷细菌对复垦土壤有效磷增加在0.30~3.72 mg/kg之间,降低pH 0.03~0.09之间,土壤碱性和酸性磷酸酶提高幅度在9.68~34.22 mg/kg和0.21~47.66 mg/kg;溶磷细菌不仅可以增加复垦土壤Ca_2-P、Ca_8-P、Fe-P、Al-P的含量,而且可以显著减少复垦土壤Ca_(10)-P,与接种灭菌菌液处理相比,4株菌株增加Ca_2-P、Ca_8-P、Fe-P、Al-P的范围分别在4.7%~33.8%、11.1%~26.0%、5.3%~24.1%、4.8%~30.0%,Ca_(10)-P的减少幅度在12.9%~14.9%,溶磷细菌对O-P影响不显著.【结论】溶磷细菌在提高复垦土壤磷素有效性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为了探究贵州省2006—2015年总体植被覆盖状况在时空上的变化特征,该文利用地理空间数据云提供的MODIS-NDVI影像数据,运用GIS空间分析法计算了贵州省近10年的植被覆盖度,从时间和空间上对贵州省植被覆盖的变化情况做出了分析.  相似文献   
6.
喀斯特地区不同覆盖下土壤水分变化模拟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探讨不同覆盖方式对喀斯特地区土壤水分变化的影响,于2009年3—5月对贵州省花江喀斯特典型峡谷区土壤水分进行了动态变化的模拟试验研究。结果表明:(1)在控制试验条件下,土壤水分的耗散与覆盖方式和覆盖程度有密切关系,土壤水分随时间变化的大小顺序依次是:无覆盖地〉薄膜半覆盖地〉碎石全覆盖地〉枯枝落叶全覆盖地〉薄膜全覆盖地;(2)土壤体积含水量与时间存在着较高的相关性,三次方程最适宜反映土壤体积含水量与时间的关系;(3)对不同覆盖下的土壤物理性质测定得出,不同覆盖下的土壤的坚实度、孔隙度、容重、渗透性有明显的差异,尽管薄膜覆盖保水效果最好,但其渗透性能和孔隙度都很差,碎石覆盖下的土壤坚实度和渗透速率最大。  相似文献   
7.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