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8篇
畜牧兽医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龙须菜生长在灌木丛中,在辽宁、吉林、黑龙江、内蒙古部分山区有分布。是多年生草质藤本攀援植物,藤长可达2米以上。地上茎叶秋季遇霜枯死,以地下根茎越冬,根为须根系,夏秋季在地下根茎上形成营养芽,春季发芽。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柞蚕蛹在我国北方已形成一种有机昆虫食品,具有较大的消费市场,特别是黄色柞蚕蛹以其色美味鲜更受广大消费者青睐。与黑色蛹相比,黄色蛹市场价要高于黑色蛹每千克0.50元,按每把剪子产1000kg秋柞蚕蛹计算,每把蚕可增收2000元。我国柞林资源丰富,每年可产秋蚕蛹3万吨左右,如果按1/2形成黄色蛹的价格计算,蚕民每年可多收益3000万元。这样高的经济效益,有必要对柞蚕蛹黄色的形成做进一步的研究,根据研究结果指导蚕农进行操作,提高经济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针对我市柞蚕场普遍存在的柞树密度不足、根刈柞产叶量不高、局部蚕场植被退化、个别地块出现砂化情况等现象,用单一方法根本解决不了问题,必须采用系统工程方法,即对密度不足的柞蚕场进行柞树育苗移栽和橡实直播补植、改根刈柞为中刈柞,扩大树冠面积,增加产叶量,采取小柞树穿带、种植草灌植物、增加地表植被,对已砂化和被侵蚀的蚕场实行休蚕养树、修建闸沟并培植植被。通过以上技术措施根本改善蚕场的生态环境,提高蚕场等级,使多数蚕场达到2类以上标准,蚕场生态结构实现三层覆盖,第一层为中刈拐枝型树冠,第二层为密植的草灌植物,第三层为枯草落叶形成的腐殖质土层,蚕场郁闭度在60~80%,蚕场输入输出平衡。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和永续利用的能力。使蚕场生态环境和蚕区整体生态环境的根本改善。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柞蚕蛹在北方已形成一种绿色昆虫食品,具有较大的消费市场,特别是黄色柞蚕蛹以其色美味鲜更受广大消费者青睐.与黑色蛹相比,黄色蛹市场价格每公斤要高于黑色蛹2.00元,按每把剪子(注:指单人放养量,下同)产1000kg秋柞蚕蛹计算,每把剪子可增收2000元.我国柞蚕资源丰富,每年可产秋蚕蛹3万t左右,如果按形成1/2黄色蛹的价格计算,每年可多收益3000万元.因此,有必要对柞蚕蛹色的形成做进一步的研究.根据研究结果,指导蚕农进行生产操作,提高经济收入,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郑富彦 《新农业》2001,(7):47-47
春柞蚕小蚕室内保护育是北部蚕区解决春季低温冷害的实用技术之一,已被广大蚕农所接受,深受蚕农的欢迎。但养蚕室、蚕具的消毒技术还没有普及,严重制约着北部蚕区的春柞蚕生产。  相似文献   
6.
7.
1细辛的植物学特征 细辛是马兜铃科细辛属多年生宿根性草本植物。高10~30cm。种子萌发后伸出胚根,幼苗生长一a后形成一节根茎,以后每年加倍生长出新的根茎,定植3~5a之后,细辛由一棵变成一墩。根茎柱状,顶端生长叶片,下面生长多条细长黄白色根,有辛香气。细辛的根系大部分都分布在表土层内,每个根茎上生长2~3片叶,叶基生,柄长5~18cm。无毛;叶片心型,长4~9cm,宽6~12cm,先端钝尖,基部心型,两侧圆耳状,全缘,上下两面叶脉上生长有稀疏短毛。  相似文献   
8.
柞蚕微粒子病是影响柞蚕生产,特别是最严重的传染性疾病。虽然在上世纪末,此病的研究与防治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促进了柞蚕生产发展。但由于至今对患病柞蚕尚无法治愈,主要以防为主。由于在某个环节疏忽,目前柞蚕微粒子病又在一些地区重新蔓延。使有些国有蚕种场因无法生产出合格种茧,生产的种卵不能保证正常的丝茧生产而倒闭。笔者2005~2007年3年农村多点调查,春柞蚕微粒子病普遍在5~10%,秋柞蚕在40~80%,一般减产20%~30%,严重的达50%以上。  相似文献   
9.
柞蚕早秋蚕,具有产量高、丝质优,不受寄生蝇和早晚霜的威胁,市场上紧缺,上市价格高于秋蚕的30%以上,又不与农忙争工等优点。西丰县自1980年开始研究和推广早秋蚕生产以来,迄今已近30年,全县年推广早秋蚕250把。但在实践中,具蚕农反映:早秋蚕比秋蚕好,因早秋蚕种茧在低温人工控制下长达9个月左右,造成蛹体营养不足,制种时存在着产卵量少,孵化率低,蛾子交尾能力差,短爪,水肚蛾,畸形蛾多,蚕期发病重,产茧量低的不良现象。上述情况严重影响了早秋蚕的发展,放养把数逐年下降。经多年实践证明:关键是产量低。而产量的高低,又受保种温度、种子质量,放养管理等因素所制约。究竟保种温度是多少?种子质量要达到什么标准?制种和放养中应抓住哪些环节?自1982年开始,我们就在重点养蚕区与蚕民反复进行了调查研究,结合对比试验分析,逐步掌握了早秋蚕的丰产技术关键。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