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1篇
综合类   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哈茨木霉和黑曲霉粗酶液预处理改善秸秆产甲烷性能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为提高玉米秸秆甲烷产率,该文研究了酶对玉米秸秆预处理后厌氧发酵的指标性质和对微生物的冲击。研究发现,哈茨木霉粗酶液(酶T)和黑曲霉粗酶液(酶A)预处理后,发酵体系中初始挥发性脂肪酸(volatile fatty acid,VFA)显著增加,主要体现在乙酸的积累。发酵1 d后,酶T处理组和酶A处理组的碱度/VFA比值及可溶性化学需氧量/VFA(s COD/VFA)比值较CK组显著增加,该变化主要体现在VFA的大量减少。发酵20 d,酶T处理组和酶A处理组的累积产甲烷量分别比CK组提高了7.79%和10.06%。厌氧发酵24 h,酶T处理组中9个属的细菌丰度显著高于CK组,其中Clostridium,vadin BC27,Ruminofilibacter与纤维素的降解有关。发酵系统中古菌主要为Methanosaeta,Bathyarchaeota,Methanosarcina,Methanobacterium等。预处理影响了发酵系统中微生物的菌群结构,对改善发酵条件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该研究为木质纤维素的沼气转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根据热电偶原理采用无纸记录仪测定温度,研究不同质量浓度乙酸和乳酸对玉米秸秆青贮料有氧稳定性及干物质的影响,并通过批次厌氧发酵工艺,分析不同质量比的乙酸和乳酸对提高青贮料甲烷产率的作用。结果表明:乙酸能有效提高青贮料的有氧稳定性,且随乙酸浓度的增加,青贮料有氧稳定性提高。相应地,乙酸添加量为10%和8%的处理干物质损失分别为1%和3%,而乙酸量添加为2%和没有添加乙酸的处理干物质损失分别为20%和25%,且干物质损失率(x)与甲烷产量减少率(y)呈线性正相关:y=0.705x+1.224(R2=0.986 2)。在仅以乙酸和乳酸为原料的厌氧发酵体系中,高浓度乙酸的甲烷产率显著高于高浓度乳酸(P0.05);而在烘干青贮料发酵体系中,乙酸添加量为17%和13%的处理甲烷产率与相同添加量乳酸的处理相比,差异性不显著(P0.05)。综合评价,乙酸对青贮料的主要贡献在于增加其出料期的有氧稳定性,减少干物质损失,进而提高物料甲烷产率。  相似文献   
3.
工业文明历经400年发展,在工业化、城市化为主导的模式下,世界在积累大量物质财富的同时,逐渐走向不可持续发展的危机之中。在习近平总书记“两山论”及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有机生态发展成为我国农业及乡村建设的大方向。本研究从当前有机农业发展及技术推广、落地所面临的困境问题出发,以山西灵丘县域有机农业推广为典型案例,从技术体系、推广模式等方面来论述县域低成本高质量有机农业技术推广131模式。131模式将以农用酵素、酵素堆肥、水肥全循环为技术体系的有机农业技术下沉到农村一线,降本增效,构建基于土壤-微生物-植物-人的健康种养循环生态链,形成物质和能量高效循环的有机农业,为未来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落地提供重要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4.
[目的]本文旨在探究木霉对植物病原菌的拮抗作用和对黄瓜的促生增产效果.[方法]从烟草根际筛选出1株木霉菌Tv-1511,采用形态学观察和分子生物学分析对该菌株进行鉴定;通过平板对峙培养,研究了Tv-1511对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层生镰刀菌(F.proliferatum)、白绢病菌(Scl...  相似文献   
5.
根际微生态防治作物土传真菌病害的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土传真菌病害分布范围广、传播速度快且危害性大,已成为世界性难题。化学杀菌剂一直被认为是防治土传真菌病害的重要手段,但是长期大量使用化学杀菌剂不仅会造成农药残留、病原菌的抗药性增加,而且还会造成食品安全、粮食安全及土壤、环境污染等问题,严重制约农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根际微生态是与植物根系发生紧密联系和相互作用的土壤微域,是植物自己营造的有利于植物健康和生长的生态系统。深入探究根际微生态防治作物土传真菌病害的机制,有利于从根际微生物、环境因子、抑病物质等方面挖掘防治土传真菌病害安全高效的方法。本研究着重从土传真菌病害的危害、土传真菌病害发生的根际微生态机制及土传真菌病害生物防治研究进展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为防治土传真菌病害的研究及生物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开发利用盐碱地种植大豆是提高我国大豆生产能力、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途径,然而高盐碱环境严重抑制大豆生长,限制大豆产量。接种根瘤菌可增强大豆对盐胁迫的耐受性,从而提高盐碱地大豆产量。本研究从黄河三角洲黄河口地区分离到一株大豆根瘤菌DY23-9,经形态学观察和16S rRNA基因测序,鉴定该菌株为弗雷德中华根瘤菌(Sinorhizobium fredii)。DY23-9菌株可与11种耐盐碱大豆共生结瘤,能够在D-苹果酸、L-天冬酰胺酸、L-丝氨酸、D-甘露醇和N-乙酰基-D-葡萄胺等18种单一碳源条件下生长,最短世代时间仅为4.13 h。与模式菌株USDA110和USDA205相比,菌株DY23-9具有耐低温和耐盐优势。菌株DY23-9在实验室条件和大田条件下均对耐盐碱大豆TZX-805有显著的促生作用,并显著增加盐碱地大豆产量。以上结果表明土著根瘤菌DY23-9在盐碱环境中具有明显的生长优势,能够在黄河三角洲滨海盐碱地大豆生产中发挥促生增产作用。本研究为耐盐碱大豆根瘤菌的开发利用及盐碱地大豆高效种植技术的发展提供了菌株资源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