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林业   1篇
综合类   6篇
植物保护   1篇
  2006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泡桐一年生苗和平茬苗出圃造林后,当年发生丛枝病的植株,可达50—70%。在9月份苗木高生长停止期,对外观健壮的桐苗,用研制的1号药液和2号药液,注入苗干髓心内,每株注药20—25毫升,则可预防苗木及其种根发生丛枝病;注药的苗木造林后防病效果达93—100%,其种根育苗后防病效果达88—100%。因此苗木注药预防丛枝病的措施,将为今后建立无病种根和苗木基地,提供了新的技术保证。  相似文献   
2.
山茱萸炭疽病(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85—1987年观察了山茱萸炭疽病的症状表现,分离出了炭疽病菌。根据该病菌分生孢子的形态特征、培养性状和寄主较广泛等持点,鉴定为胶胞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 Penz.)。生物学特性测定结果表明,分生孢子在温度为23—28℃、相对湿度100%及在1%蛋白胨,查彼氏培养液中萌发率最高;病原菌在以甘露糖为碳源的培养液上生长最好,在以硫酸铵为氮源的培养基上生长最差;分生孢子在黑暗和散光条件下萌发正常,荧光灯和黑光灯照射后对孢子萌发有影响,紫外光对分生孢子有强烈杀伤作用。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种根采用根接、苗木采用皮接的方法,进行了泡桐丛枝病病原物诱导抗性试验。结果表明,根接后的当年苗木和皮接后第2年的苗木丛枝病发病率明显提高。其中根接当年苗木发病率为4.28%~13.0%,皮接第2年苗木发病率为5.34%~11.76%,对照为0.83%~1.45%和1.14%。用经过根接和皮接诱导后的苗木造林,泡桐幼树丛枝病发病率显著降低。经根接处理后,幼树4a生丛枝病发病率均为零,皮接1次诱导后4a幼树发病率为0~4.17%,而对照发病率为19.8%~31.5%。本项研究结果初步证明,利用嫁接的方法进行病原物诱导,可提高泡桐幼树的抗病力。  相似文献   
4.
2003年从北京北冬虫夏草(Cordyceps militaris)子实体的子座部分经单孢分离出Ⅱ号菌株.2004年从北京、上海北冬虫夏草新鲜子实体中采用组织分离法分离出Ⅰ号、Ⅲ号和Ⅳ号菌株,同时收集到开封试管菌株Ⅴ号.Ⅱ号菌株在不同培养基(5,6,7号)进行瓶栽试验,并与4个菌株(Ⅰ号、Ⅲ号、Ⅳ号、Ⅴ号)在同一培养基进行瓶栽比较试验.经过50d的观察表明,Ⅱ号菌株在5号和6号培养基上所产生子实体及每瓶平均数量,平均长度,平均鲜重和干重都比在7号培养基上良好;Ⅰ号、Ⅲ号、Ⅳ号菌株在5号培养基上生的子实体无论每瓶平均数量、平均长度、平均鲜重和干重都明显比Ⅴ号菌株子实体情况优良.  相似文献   
5.
在林木病害的研究中,症状和病原菌的形态是鉴定病害的主要依据,而病原菌的形态又是最可靠的依据。例如对真菌病害的研究,要清晰的观察到病原菌的形态结构、着生的方式和部位以及寄生细胞和组织发生的变化,才能作出准确的分析和判断。因此,显微镜检查是完全必要的,这就需要将植病材料切成有一定厚度的薄片,制成便于观察的玻片标本。常用的切片方法是徒手  相似文献   
6.
萤光假单胞杆菌和芽孢杆菌防治苹果叶果病害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萤光假单胞杆菌P_(420-4)和芽孢杆菌B_(526-7)及其混合制剂在平板上,对苹果轮纹病菌、炭疽病菌和斑点落叶病菌都具一定拮抗作用。利福平标记发现,P_(420-4)和B_(526-7)在苹果叶果面具有定殖能力。在苹果生育前期,间隔15天,连续3次喷洒混合制剂,后期烂果率、病叶率分别下降70.20~77.27%和39.62~69.31%,百叶鲜重和百果鲜重分别增加29.90~44.83%和16.18~22.40%。离体果实接种试验表明,随着浸果时间的推移,混合制剂抑制苹果炭疽病菌侵染和限制病情发展的能力下降。  相似文献   
7.
“去丛灵”治疗泡桐丛枝病效果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河南省已栽植泡桐4亿株,由于缺少检疫和防治措施,使丛枝病日趋严重。据调查,4—6年生泡桐,病株率达70%以上,全省因丛枝病危害,每年少生长相木约23万立方米,损失约三千余万元。当前防治泡桐丛枝病多采取修除病枝和选用无病种根等措施,尚难控制丛枝病的蔓延。为了寻求有效的药疗措施,1983—1986年,用研制  相似文献   
8.
1987年选用了多菌灵、拌种双和退菌特等16种农药对大豆炭疽病菌进行了室内毒力测定和田间喷药防病试验。结果表明,多菌灵、退菌特、扑海因、拌种双和代森锌等均有一定的防病效果,而以80%多菌灵可湿性微粉剂和胶悬剂的效果突出,在生产上可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