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6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20篇
林业   27篇
农学   20篇
基础科学   16篇
  19篇
综合类   141篇
农作物   8篇
畜牧兽医   9篇
园艺   22篇
植物保护   1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22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26篇
  2010年   27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2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 秋冬茬芹菜是单坡面塑料大棚越冬期的主要蔬菜,在惠民地区占大棚面积80%以上,亩产一般6000公斤.为进一步提高大棚芹菜产量,我们于1987~1989年在博兴县博兴镇进行了技术开发研究.该镇有大棚面积348亩,其中秋冬茬芹菜278.4亩,经两年技术开发,最高亩产达到14631公斤,平均亩产9400公斤,亩产值4730元.现将丰产栽培技术总结如下:一、开发区自然条件博兴镇位于黄河以南,小清河以北,北纬36°58'~37°23',东径118°03'~118°23',  相似文献   
2.
利用宜农荒地资源发展蓖麻生产,不仅可解决我国蓖麻产业供需矛盾,也可提高农民经济效益。分析了蓖麻的重要价值和用途,介绍了利用宜农荒地发展蓖麻种植的重要意义,并据此提出了利用宜农荒地发展蓖麻种植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水稻肥料效应研究与施肥模型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稻的肥料效应试验表明,合理施用氮肥和磷肥对水稻具有显著的增产效果,而钾肥增产效果不明显,这可能与试验田土壤本身含钾量较高有关,因此必须根据土壤养分含量进行合理施肥。  相似文献   
4.
孙丽娟 《福建茶叶》2016,(9):394-395
在“互联网+”时代下,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受到了通俗音乐文化的冲击。由此,若是单纯依靠专业人士去传承这一文化,则难以使民族音乐文化植根于群众基础之上。因此,需要充分发挥茶文化的作用,来助力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具体的措施包括:理清茶文化与民族音乐文化的契合点、创建以茶文化为依托的音乐沙龙项目、突出旅游项目对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以新媒体为信息源传递民族音乐文化。  相似文献   
5.
微波流态化干燥姜片复水能力和物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微波干燥对脱水蔬菜复水能力和应用品质的影响,研究了在单位质量微波功率为0.6、0.9、1.2 W/g的微波流态化干燥(MFD),及在75℃电热鼓风干燥(AD)条件下干燥姜片的复水特性。试验发现,微波干燥姜片的复水能力要弱于热风干燥。随着水浴温度的升高,各组产品的复水能力增加,复水比之间的差距缩小。经动力机械分析仪(DMA)测定复水姜片的蠕变特性,微波流态化干燥所得姜片在复水后的硬度大,在不同微波功率间的差异不明显。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发现,微波流态化干燥姜片的微观结构变化远大于热风干燥。结合干制品的复水和蠕变过程,分析认为姜片组织结构的变化会影响水分的渗透与吸收。复水能力是脱水蔬菜品质的重要指标,改进后的微波-电热鼓风干燥能在保证工作效率的基础上,改善微波干燥产品的复水能力。  相似文献   
6.
孤雌生殖是西花蓟马(Frankliniella occidentalis)繁殖的一种重要方式。前期研究发现,西花蓟马在高温下,雌性的存活率远大于雄性。为探究高温处理后仅有雌性西花蓟马孤雌产雄的情况下其后代建立种群的可能性,试验设定:高温(45℃,2 h)处理西花蓟马单个雌性个体,分别进行孤雌产雄生殖后,雄性子代(F1代)与其母系回交产生F2代;高温(45℃,2 h)处理西花蓟马多个雌性个体,进行孤雌产雄生殖后,雄性子代(F1代)与亲代多个雌性个体共存情况下进行交配产生F2代。两组处理模式下建立F2代实验种群生命表。结果表明,上述两种处理模式,母代雌性个体与子代雄性个体交配后均可产生后代,雄性F1代与其母系回交产生的F2代的雌雄性比为1.05∶1;与亲代多个雌性个体共存下交配产生的F2代性比为1.55∶1。雄性F1代与其母系回交产生的F2代的平均单雌产卵量(F)和内禀增长率(rm)显著小于与亲代多个雌性个体共存下交配产生的F2代(P0.05);各龄期的平均发育历期、平均产卵前期和平均总产卵前期2个繁殖力参数以及净生殖率(R0)、平均世代周期(T)2个种群参数,前者则比后者长(P0.05);另周限增长率(λ)两者之间无显著差异。研究表明西花蓟马在孤雌产雄状态下仍然可以在短期建立种群,具有较强的抗高温能力和繁殖能力,为其成功入侵奠定了生态学基础。  相似文献   
7.
对中国农业大学实验站农田土壤螨群落变化与环境因素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土壤螨种类与数量随土壤养分的增加而增加,随土壤容重和pH值的增大而减少;长期施用EM堆肥,土壤孔隙多,通气性好,土壤耕层增厚,有机质含量提高,土壤螨种类与数量最多。  相似文献   
8.
为了解不同杀菌剂及施药次数对小麦赤霉病所造成的真菌毒素防控效果及所用杀菌剂带来的潜在安全问题,对信阳、襄阳两地区小麦主栽品种连续两年分别喷施不同种类、不同次数的杀菌剂,通过LC-MS/MS测定小麦中真菌毒素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ON)及各杀菌剂残留量,分析不同杀菌剂对小麦中DON累积量的影响,并对小麦籽粒中杀菌剂的残留量进行风险评估。结果表明,4种杀菌剂(50%多菌灵WP、25%氰烯菌酯SC、25%咪鲜胺EC、70%甲基托布津WP)均能不同程度降低小麦中DON含量。随着施药次数的增加小麦中DON含量呈下降趋势(除多菌灵外)。喷施50%多菌灵1次小麦籽粒中DON含量明显增加,较对照增加7%(信阳)、18%(襄阳),当喷施次数增加至2、3、4次,籽粒中DON累积量分别降至对照的55%~65%、24%~39%及20%~27%。25%咪鲜胺EC喷施3次后籽粒中DON含量较对照显著降低(P0.05),继续增加喷施次数,DON含量并未显著降低。25%氰烯菌酯SC对DON防控效果最佳,喷施1、2、3、4次小麦籽粒中DON毒素降至对照的42%~58%、29%~49%、12%~21%及6%~10%。喷施70%甲基托布津WP对籽粒中DON的影响与25%氰烯菌酯SC效果相差不大,喷施4次可使DON降至6%~12%。4种杀菌剂在小麦籽粒中的残留量均随施药次数的增加而增加。其中多菌灵的残留量最大,当施药4次后,信阳、襄阳两地小麦中多菌灵残留量分别为502.54μg·kg~(-1)、547.38μg·kg~(-1),均超过国家粮食安全限量水平,而其余三种农药残留量较低,均在安全限量范围内。研究结果还发现,小麦籽粒中的杀菌剂残留量与毒素DON的累积水平呈现一定程度的负相关性,施药次数与其残留量成正相关关系。因而,长江流域及江淮地区等小麦赤霉病易流行地区,建议于小麦扬花期及时喷施2~3次防控效果良好的杀菌剂,既能达到防控真菌毒素污染又可避免杀菌剂残留过高带来的安全隐患,以保证小麦安全生产。  相似文献   
9.
[目的]明确棕榈蓟马在温室茄子为害时期和为害部位,确定最佳防治时期和防治措施。[方法]于2015—2016年在山东省青州市朱良镇的日光温室内对茄子棕榈蓟马进行调查。[结果]调查显示,日光温室内茄子自2015年9月下旬定植到2016年6月底拔秧,期间都有棕榈蓟马为害。从定植开始到5月下旬,即使在采取防治措施情况下,棕榈蓟马的种群数量仍然呈上升趋势,5月下旬达到种群高峰期,单叶若虫数达54头;6月底拔秧期,农户采用高温闷棚等措施使棕榈蓟马种群数量急剧下降,但是弃棚后数量会上升,对周围其他作物造成危害。日光温室北侧靠近墙体植株上的棕榈蓟马数量偏多;东西方向棕榈蓟马数量呈现规律性波动;茄子上部幼嫩叶片上的棕榈蓟马数量较多,中部、下部数量较少。棕榈蓟马主要在叶背面为害,3、4、5、6月棕榈蓟马在叶片背面所占的比例分别为63%、63%、73%、71%;09:00—11:00和15:30—18:00,叶片上若虫与成虫的比例不同,上午若虫与成虫数量的比例为5∶1,下午为3∶1。棕榈蓟马成虫和若虫在茄子叶片上空间分布均为聚集分布,并具有密度依赖性。[结论]棕榈蓟马的防治适期为1月初结果期;棕榈蓟马成虫在傍晚比较活跃,施药能够起到很好的防控作用,叶片正反面均匀喷施农药,重点喷施温室的北侧及幼嫩叶片,茄子拉秧后及时防治,降低虫口基数,防止其对下茬作物造成危害或蔓延危害。  相似文献   
10.
【目的】前期研究发现,螺虫乙酯处理西花蓟马(Frankliniella occidentalis)0 h卵24 h后,造成卵壳破裂从而抑制卵孵化出若虫。本研究旨在探究螺虫乙酯处理西花蓟马0 h卵24 h后引起卵形态结构发生变化的原因,寻找螺虫乙酯抑制西花蓟马0 h卵孵化的关键蛋白,揭示螺虫乙酯抑制西花蓟马卵孵化的分子机制。【方法】以西花蓟马0 h卵为研究对象,使用浓度为14.42 mg·L-1的螺虫乙酯处理24 h后,采用无标记定量(Label-free)蛋白质组学技术分析螺虫乙酯处理组与对照组之间的差异表达蛋白。利用Gene Ontology(GO)富集分析和KEGG通路分析对筛选出的差异表达蛋白进行功能注释和通路分析等生物信息学分析,并通过平行反应监测(PRM)技术验证差异蛋白的表达量。【结果】螺虫乙酯处理后共有204个蛋白差异表达,其中124个蛋白表达量上调,80个蛋白表达量下调。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上调的差异表达蛋白主要参与物质合成和代谢通路,下调的差异表达蛋白主要参与对外界刺激的防御反应通路。此外,利用PRM技术对差异表达蛋白进行鉴定,结果表明螺虫乙酯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