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0篇
基础科学   2篇
综合类   1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概述了中华松梢蚧的危害症状,描述了中华松梢蚧的分类地位和形态特征,在此基础上研究弄清了中华松梢蚧在三门峡地区每年发生1代,以初龄或2龄无肢若虫在当年生的针叶上越冬,越冬若虫开始活动为害,4月下旬成虫出现,卵盛期在5月中旬,6月上旬末为若虫孵化盛期,7月上旬至8月上旬若虫进入滞育期,8月下旬1龄固定若虫脱皮进入2龄期,为害至10月中旬逐渐进入越冬期。该虫的雄成虫羽化后短时间内即可交尾后即死亡;其幼虫只为害当年新针叶,以3龄雄若虫出壳后在树干基部的树皮裂缝、杂草、松针下及石块下结茧化蛹,中华松针蚧种群数量依次为中层下层上层,中层与上层、下层与上层间的虫量差异达十分显著和显著水平;在水平方向上,东、西、南、北4个方位间的虫量分布无明显变化规律,其差异不显著;对糖醋液无趋性,对黄色趋性较强。采用40%杀扑磷1 000-2 000倍超低容量弥雾对中华松梢蚧有较好防治。  相似文献   
2.
报道了竹子杆锈病在三门峡地区的发生情况.该病主要发生在刚竹上。在淡竹和毛竹上发生比较轻。林地低洼、湿度大有利于竹秆锈病的发生。该病空间分布格局属聚集型分布.其种群个体间相互吸引,分布的基本成分为个群。病菌夏孢子萌发侵入时期为每年的4月下旬至5月上旬.冬孢子当年不能形成。通过赋予管理、及时砍伐及药剂防治.可有效控制该病发生。  相似文献   
3.
东汉中期的张衡,在诗赋的形式体制和艺术表现上进行了全新的探索和实验,从而给这两种文体的发展提供了一个重要契机。诗歌方面,其《四愁诗》等作,利用并改造楚骚句式,创作了我国古代最早的七言诗体,而屈原以“香草美人” 隐喻政治关系的表现手法,经由张衡的运用与发挥,形成一种重要的诗歌表达模式;辞赋方面,其赋作在句式、结构布局上的创变,以及在题材、小品化、语言风格、结构立意上的新探索,一改传统赋风,深深影响着汉末魏晋的辞赋创作;“七”体方面,其《七辩》与傅毅《七激》改传统“问疾”主旨为“招隐”,在主题、风格和形式上都对此后的“七”体产生了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4.
纵观赋的发生与发展,从“赋者,古诗之流”开始,继而发展成独立的文体,与诗的关系始终是相分又相合。赋不断从诗体中吸取养分,使体物铺叙和诗意抒情相融合,推动自身向更为完善的形态发展。同时,赋所具有的铺陈手法及俳偶特点也给了诗以影响,从而丰富了诗歌的表现手段。  相似文献   
5.
对蜜蜂幼虫移虫后72h,55h,48h3个取浆周期及1日龄、1.5日龄、2日龄、2.5日龄幼虫与王浆产量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72h,55h,48h取浆周期,分别采用1日龄、2日龄、2.5日龄幼虫的王浆产量比较高。其中以72h,1日龄的幼虫组合王浆产量最高,与其它2种组合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6.
"美人—佳人"是中国古代诗歌中最常见的意象之一,并具有某种原型意象的特性。从屈原楚辞开始,美人意象总是与政治托寓紧密地联系在一起。通过对美人意象内涵继承与演变的分析,可以看出时代政治与社会思潮对此类诗歌的影响。本文试从原始文本出发,探讨汉魏六朝美人意象与政治托寓性之关系,以及本身象喻性的不断淡化,并逐步走向现实化、世俗化这一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7.
报道了三门峡地区竹子9种侵染性病害病原的形态特征,主要寄主及所致病害,并编制了9种病害的检索表,绘制了病原菌形态图,确定了竹杆锈病是林区发生较为普遍且危害较重的优势病害。  相似文献   
8.
阐述了豫西地区杨树灯蛾科、螟蛾科、夜蛾科害虫的形态特征,概述了其发生规律,并提出了相应的防治方法,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郭建勋 《农业工程》2013,3(3):40-40
根据梨树县农机合作社发展的状况,对如何发展农机合作社进行论述。阐述了农机合作社当前的现状、发挥的作用、需要解决的问题,提出了今后农机合作社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楚辞与骈文     
“楚辞”具有特殊的句式特点 ,那便是以“兮”字为核心和枢纽的对偶型组构方式。它规定了句子内部和两句之间的对应关系及基本节奏 ,同时也规定了句子必须以两两相对的偶句形式出现 ,从而使其具备了产生骈偶的基础和条件 ,并将这种骈对基因传给它的嫡子赋体文学。由楚辞到赋、到赋的骈偶化、再到用骈偶的方式作文章、最后在西晋形成骈文 ,汉魏辞赋充当了“楚辞”发展到骈文之间的一个中间环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