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3篇
农学   1篇
  1篇
综合类   5篇
农作物   6篇
  2013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4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稻鸭共育有机稻米生产、NY5117-2002无公害稻米生产和农户常规稻米生产的稻米质量安全进行了试验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调二保三降"的水稻优质安全生产技术方案,并进行了对比试验。除上述3种生产方式外,试验还设置了新方案在单季晚稻移栽田的应用、新方案在单季晚稻直播田的应用等2个处理。对各处理的土壤、水层、植株养分状况、病虫害表现、稻米质量安全和生产综合成本等进行测定,结果表明:新方案更符合高产群体生长规律,降低化肥、农药投入28%~30%,增加了每穗实粒数,增产稻谷3.8%~15.6%;在2009年秋季稻飞虱大爆发下,新方案比农户常规方式减少喷药3次;新方案下,控制水稻施肥的面源污染的关键在于施肥后5 d内不外排田面积水;新方案在实现了机械化耕作和收获的平原地区可操作性强,效益明显,对消除或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气温及水肥管理方式对中稻田甲烷排放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计算机控制的全自动气相色谱监测系统,对中稻田4个处理进行了130个日夜的甲烷排放量的监测,各处理中以无机肥+绿肥+长期淹灌处理的甲烷排放通量最高,为464.0 mg/m2·d,最低的为无机肥+绿肥+间歇灌溉处理,只有180.5 mg/m2·d。水稻生长前半期是甲烷排放高峰期,除长期淹灌的处理外,其它处理在移栽后65 d的排放量约占总排放量的77%~93%。甲烷排放量与气温呈正相关。搁田可明显减少甲烷的排放量。  相似文献   
3.
水稻芽期和苗期耐盐指标的选择研究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选用来自中国、韩国和国际水稻研究所不同耐盐能力的籼、粳、爪哇稻16份进行芽期和苗期耐盐试验.结果随着NaCl浓度增加,种子开始发芽的时间推迟、发芽过程延长、发芽率降低;品种的发芽率能有效地指示其芽期耐盐能力.NaCl浓度对许多苗期形态指标有显著影响,其中叶片盐害指数能反映品种的苗期耐盐能力;随着NaCl处理时间的延长,叶片盐害指数与NaCl浓度间的相关性越来越大.同一品种在芽期的耐盐能力和苗期表现不一致,两者的相关系数很低.  相似文献   
4.
用味精发酵设备对肺炎克氏杆菌(Klebsella Pneumoniae)(经鉴定为非致病菌)、解磷巨大芽孢杆菌(Bacillus megatherium phosphaticum)、胶质芽孢杆菌(Bacillus mucilginosus)复合微生物菌种进行封闭发酵,灭菌草炭吸附菌液的固体菌肥,在“春玉米-单季晚稻”种植方式上进行连续试验。结果显示,菌肥增加春玉米苗期干物质积累;在减少30%N素化肥的基础上,不论采用何种方式增施复合微生物菌肥(15kg/hm^2),均能比常规施用复合肥明显提高春玉米的产量。施用适量复合微生物菌肥对提高水稻秧苗素质有一定效果,可部分替代N素化肥,而水稻不至于显著减产。  相似文献   
5.
灌溉与绿肥对稻田土壤甲烷释放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稻田控水可迅速提高土壤Eh值,由-206 mV升至+38 mV,土壤水溶解甲烷含量由平均5.54降至0.25 μg/mL,而且复水后甲烷含量上升极其缓慢。在持续淹灌条件下溶解甲烷含量一直处于较高水平,其峰值达到12.12 μg/mL。稻田耕层各层次进行比较,土壤溶解甲烷含量随深度增加而逐渐上升,土壤0、 5、 10和15 cm的甲烷平均含量分别为1.11、 3.38、 4.53和6.00 μg/mL。  相似文献   
6.
稻田以水带氮肥(尿素)深施技术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研究将稻田氮肥施用方法与水分管理结合起来。施肥前对稻田停止灌水晾田数天,尽可能控制土壤处于水不饱和状态,再把氮肥表施,然后立即浅层灌水,让氮肥随水下渗带入土层中,达到氮肥深施的目的,简称为“以水带氮肥深施技术”。研究结果表明,此技术可将表施的60%以上的尿素氮带入土层中,减少了肥料氮素的损失,提高了氮肥的增产效果和氮素利用率,对水稻省肥增产的作用十分显著,可作为氮肥经济合理施用技术之一,在具有排灌条件的稻田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种植杂交稻对甲烷排放及土壤产甲烷菌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经早稻,中稻,晚稻三季24h稻田甲烷监测结果表明,种植杂交稻没有明显增进稻田甲烷烷排放的作用。在三季种植中,甲烷释放总量除连晚杂交稻田比常规稻高外,早稻,单季稻都是杂交稻田低于常规稻。  相似文献   
8.
20份在0.5%NaCl人工盐化土壤中经过苗期、全生育期鉴定的强抗盐水稻品种,种植在萧山市新围垦的、含盐量0.45%的土壤上,灌溉淡水,保持10cm水层,4周后水中含盐量为0.35%。耐盐性分级评价结果为:4份品种3级耐盐,13份为5级,3份为7级,参试品种均能正常抽穗结实,平均亩产202.5kg。最高产品种为泸科3号选,282kg/亩。大部分品种适宜于土壤脱盐改良阶段种植。  相似文献   
9.
为发掘我国稻种资源的有利基因,经济、合理的利用盐碱土,提高粮食产量。依据改进后的国际水稻研究所水稻耐盐性温室鉴定法(IRRN,13—5,1988、10),鉴定了1580份水稻品种的耐盐性。其中147个我国培育和大面积推广品种三分之一对0.5%NaCl危害具有一定的抗性。经过两年复鉴和全生育期盐害下试种,证明这类品种抗性稳定。A、R、yeo等(1984年)的耐盐性机制研究揭示这种特性能遗传,可在生产和育种上利用。  相似文献   
10.
从种植规模、生产效益、市场竞争力、蔬菜加工产业等方面总结了当地蔬菜产业发展现状,并结合其蔬菜产业发展优势提出了科学布局,推进蔬菜生产规模化;引进品种,推进蔬菜生产品牌化;规范机制,推进蔬菜生产无害化;扶持龙头,推进蔬菜生产产业化;健全市场,推进蔬菜生产商品化;发展新型主体,推进蔬菜生产专业化;加大投入,推进蔬菜生产标准化等促进该县蔬菜产业发展升档次、上台阶的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