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6篇
农作物   4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2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1.
抗虫棉具有省工节本、增产增效、减少环境污染等许多优点.近年,我市杂交抗虫棉的种植面积达11250hm2,占全市棉田面积65.8%.生产上,抗虫棉与常规棉相比,其生育特性、管理要求等有许多不同之处.因此,因种栽培,提高抗虫棉的管理技术水平,是夺取杂交抗虫棉高产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试验选用了5种生化制剂产品,研究生化制剂对水稻高温热害的作用效应,结果表明:在水稻穗分化期喷施生化制剂可有效提高水稻抗逆能力,优化调控水稻形态特征和产量形成,增粒增重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3.
试验研究播期对麦茬机插稻武运粳27号产量的影响,探讨不同播期条件下机插稻产量形成特征、干物质积累特性。结果表明,随播期推迟,机插稻武运粳27号实收产量显著下降,糙米产量、精米产量、整精米产量及精米蛋白质产量呈下降趋势。早播处理的穗数、每穗颖花数、结实率均显著高于晚播处理,千粒重差异不显著。受播期推迟的影响,抽穗期、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与拔节-抽穗期、抽穗-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及比例呈明显下降趋势,拔节期前干物质积累量及比例则升高。收获指数随播期推迟而下降。因此,稻麦两熟地区,机插稻武运粳27号早播可实现高产量,为稳定实现9.0 t/hm2以上的产量,最晚应在6月10日之前播种,并配套科学高产栽培措施。  相似文献   
4.
2011—2012年,在江苏省里下河地区开展机插条件下武运粳24号产量10 500 kg/hm2高产形成规律与配套栽培技术研究。结果表明,武运粳24号机插高产形成途径是"稳定穗数,主攻大穗,扩库强源"。10 500 kg/hm2的产量构成指标是群体总颖花量45 000万/hm2以上,结实率92%左右,千粒质量27 g左右。通过适期播种、培育壮秧、插足基本苗、精确定量施肥、节水定量灌溉和综合防治病虫害等栽培管理措施,可塑造高质量群体,实现稳定高产。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江苏里下河生态区机插水稻的最佳株、苗配置.[方法]从穴距、每穴苗(取样面积)的有机组合,观察、分析机插稻不同群体起点的茎蘖动态、叶面积和干物质积累、产量及产量构成等机插水稻高产群体指标.[结果]该生态区机插水稻的最适宜机插密度为行距30 cm、株距10~ 12 cm,与之配套的适宜的单穴苗数为4苗,有利于建立高质量的群体,从而实现高产.[结论]该研究为机插水稻的大面积生产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南粳9108机插秧宽窄行种植方式适宜密度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30 cm等行距种植为对照,探讨了宽窄行(窄行行距20 cm,宽行行距分别为30、35、40、45和50 cm)机插水稻产量的形成规律及适宜机插规格。结果显示,与对照相比,在宽行行距适宜范围内,宽窄行机插增产1.1%~6.5%,差异显著,增产主要归因于群体颖花量的增大、群体结构的优化和后期光合物质生产与转运能力的增强。其中,窄行行距20 cm、宽行行距40~45 cm的宽窄行栽插规格是实现高产的最优模式。  相似文献   
7.
为探讨过迟播麦的合理播种方法,研究了不同播种方法对宁麦13生长及产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播种时间、播种方式、播种量对晚播麦影响较显著,抢早播种、浅旋耕播种、适当增加播种量均能显著提高小麦产量。  相似文献   
8.
在江苏省里下河稻区中稻涝渍害与补救恢复效应试验结果表明,水稻分蘖期受到涝渍灾害可影响水稻的生长发育,导致叶片死亡、分蘖停止或消亡,导致有效穗减少,穗粒数减少,水稻产量下降14.76%~26.58%。在及时排除积水的基础上迅速施恢复肥和生化制剂补救,可显著降低涝灾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机插水稻南粳9108高产生育特性及配套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水稻南粳9108在机插条件下的生育规律、产量形成特点、高产配套栽培技术。结果表明,机插水稻南粳9108高产栽培技术途径是穗粒并增,主攻增粒,扩库强源。高产栽培关键应围绕标秧、精插、稳发、早搁、优中、强后进行。  相似文献   
10.
连续2年选用杂交粳稻甬优2640,配套钵育机插高产栽培技术,探讨甬优2640钵苗机插条件下超高产的产量结构、群体质量指标和配套栽培技术.结果表明,与毯苗机插相比,甬优2640钵苗机插超高产的产量结构表现为穗型大、单位面积颖花量高、有效穗结实率和千粒重相仿;群体质量指标“前小、中高、后强”;超高产栽培技术途径为稳定穗数、主攻大穗、扩库强源、抗逆防倒.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