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2篇
园艺   1篇
植物保护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甘薯根腐病病原菌鉴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形态学、分子生物学和柯赫氏法则验证技术,对引起内蒙古甘薯根腐病的腐霉菌进行了鉴定。2012年从内蒙古通辽市科尔沁左翼后旗甘薯种植区采集的病样中分离获得45个菌株,经形态学观察和rDNA-ITS序列分析,确定其中43个菌株为Pythium ultimum var.ultimum,分离频率高达95.6%。致病性测定结果表明,回接后观察到与田间自然发病症状相同,并从发病根部重新分离到初始接种的腐霉菌株。腐霉菌引起甘薯根腐病在内蒙古为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2.
取连作2年的黄瓜土壤进行盆栽试验,分别种植番茄、白菜、萝卜,以连作3年的黄瓜土壤为对照。定期测定各处理土壤养分含量、pH值、土壤中微生物数量及土壤酶活性等,评估黄瓜连作对后荐作物土壤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连作3年黄瓜土壤中速效磷、速效钾含量相对较高;微生物总量较少但真菌含量相对较高;轮作可以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土壤酶活性,改善土壤环境,减轻连作障碍;与连作黄瓜相比,种植其他作物的土壤中脲酶、过氧化氢酶、蛋白酶、多酚氧化酶活性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相似文献   
3.
银玲  田迅  霍万学 《中国蔬菜》2013,1(12):15-22
腐霉是一类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的病菌。近年来,腐霉菌危害日趋明显,发生面积也逐年扩大,已从过去的次要病原菌上升为主要病原菌,给农业生产带来严重损失。本文对腐霉属菌形态学及分子生物学鉴定技术进行了综述,并提出以传统形态学为基础,利用rDNA-ITS 序列、β-tubulin 和CoxⅡ基因以及RFLP、RAPD、AFLP、SSR 等分子标记,建立快速、准确的腐霉病害早期诊断技术是预防和控制病害发生、发展的重要策略。  相似文献   
4.
利用睾丸酮丛毛单胞菌(菌株C.tes+ act5)具有消化多环芳烃类化合物这一特性,以甲磺隆为底物筛选其降解甲磺隆的培养条件,使甲磺隆在土壤中的含量相对降低,以期为高效降解环境中多环芳烃类物质奠定基础.研究结果:菌株C.test+act5降解甲磺隆的最适底物浓度为200 ~ 300 μg/mL,最适温度为30℃,最适pH值为6.0.在此条件下培养36 h,甲磺隆的降解效率达70%以上,培养72 h甲磺隆几乎完全被降解.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