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林业   1篇
农学   1篇
  4篇
综合类   5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利用辽宁省黑土生态功能区水土流失与治理相关资料,构建了用于评价水土保持治理效益的灰色关联度TOPSIS评价模型,定量地评价并揭示了治理效益的动态变化规律,然后利用灰色聚类法对模型计算结果的准确性和合理性进行验证。研究表明:辽宁省黑土生态功能区在生态治理初期,水土保持关键性技术措施还未完善,水土流失治理效益表现不明显;随着各项功能措施的深入开展水土保持治理效益得到大幅度提高,相对于初期时效益指标提高了1.26倍,并有利于生态系统环境的良性发展,促进了生态功能区的建设;该评价方法可对水土保持措施的有效性和科学性进行验证,为水土保持治理、综合管理以及政府制订有关的宏观政策提供决策依据和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2.
建平县小平房建设生态清洁型小流域是通过先进的水土保持建设理念和技术,结合当地的地理环境和条件因地制宜改善生态环境。以实现可持续发展为出发点,以水土保持综合治理为重点,通过沟壑生态治理,河道整治,修建谷坊、橡胶坝等建设生态湿地;栽植植物改善水质;采取封山禁牧、封禁治理,修建水土保持工程,治理坡耕地、修建果树台田,结合退耕还林、退耕还果等诸多措施,将小流域打造成环境优雅,生态、社会经济效益综合发展的集休闲旅游于一体的农业产业园区。  相似文献   
3.
勉县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依托当地有利资源优势,积极培植龙头加工企业,同时充分发挥科技在产业开发中的先导作用,大力推进了优质米产业化经营.我们就勉县优质米产业化开发的有关情况作了介绍,并提出一些粗浅的设想及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4.
围绕提高水稻生产种植效益,在引进精量穴直播技术的基础上,开展试验研究,完善配套栽培技术,提高水稻的综合生产能力。本文阐述了勉县水稻精量穴直播技术引进的背景,介绍了主要研究内容,分析了示范产生的效应,以期为该技术的推广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闫文学  白艳芳 《沙棘》2004,17(1):19-21
依据建平县人工栽植沙棘30多年的经验和当地的实际,提出了应建设管理科学利于采摘,单位面积产量高的沙棘园,以适应与满足今后沙棘开发利用规模扩大的需求。为此,对沙棘园建设的可行性、沙棘园的内涵、沙棘园的建设形成、建设程序、管护形式、建设标准等进行了论述和探讨。  相似文献   
6.
噻苯隆是一种新型植物生长调节剂,生物活性极高。为了确定其液剂一益果灵和粉剂一太丰保对制种油菜农艺性状与产量的作用,进行了本观察研究。结果表明,噻苯隆能显著增优制种油菜的各项农艺性状,能较大地提高其经济性状和产种量。北方制种冬油菜以2.0mg/L处理的增优趋势明显;长江流域制种冬油菜则以1.0mg/L处理的增优趋势较明显。  相似文献   
7.
实施粮油高产创建,技术是核心,农民是主体,劳动力则是关键。面对农村劳动力大量外出务工,直接从事粮油生产的劳动力素质及数量下降的实际情况,勉县老道寺镇沙家庄村坚持"因地制宜、多元创办、依托项目、市场运作"的思路,在农村生产经营组  相似文献   
8.
建平县通过10 a的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完成坡耕地综合治理面积5895.73 hm^2,经过治理的项目区农业生产条件和居民生活环境得到明显改善,水土流失大大减少,土地质量等级、土壤理化性能明显提升,保水、保土、保肥能力增强,减少了土地劳动率,增加了土地产出率,为调整农业结构,推广农业综合技术,大规模集约化生产奠定良好的基础。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突出。  相似文献   
9.
为有效地控制日益严重的人为水土流失,保护水土资源,保障人们生产生活的安全,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建平县小平房村积极开展矿山恢复治理工作,对矿山开采废弃地、弃渣场、尾矿砂按水土保持方案结合本村实际进行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十几年来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同步发展,呈现出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10.
油菜品种绵新油28在勉县已种植三年,为了全面掌握该油菜品种在勉县土壤、气候、栽培条件下育苗移栽最佳密度,完善油菜高产创建技术体系,我们进行了绵新油28油菜移栽最佳密度试验。结果表明:绵新油28在生产中栽植密度应控制在每亩7 200~7 500株,栽植中应推广行距80 cm,株距22~24 cm,双株耙齿型移栽,可充分发挥品种的生产潜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