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4篇
综合类   4篇
农作物   1篇
园艺   1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不同品种滴灌棉花水氮效应差异性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选取当地两个主栽棉花品种,通过不同水、氮用量研究棉花品种间在产量、氮肥吸收利用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差异性。结果表明:标杂A1品种总体表现要优于新路早33号,干物质积累和籽棉产量上在低水条件下(3 600m3/hm2)品种间差异不显著,中、高水处理下(4 500m3/hm2,5 400m3/hm2)品种间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两个施氮水平下(240kg/hm2,320kg/hm2)品种间总吸氮量和氮肥利用效率差异均显著;低水处理下两个施氮水平品种间水分利用效率差异不显著,中水处理下品种间水分利用效率差异显著,高水低氮处理水分利用效率在两个品种间差异不显著,但在高水高氮施用量条件下差异表现显著。  相似文献   
2.
不同恢复年限对土壤有机碳组分及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闫靖华  张凤华  谭斌  杨海昌 《土壤学报》2013,50(6):1180-1190
通过干旱区典型内陆河玛纳斯河流域绿洲田间定位实验,研究了盐渍化弃耕地不同复垦年限对土壤活性有机碳组分及对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恢复初期降低了土壤微生物量碳(MBC)和易氧化有机碳(LOC)的含量,降低幅度小。随着恢复年限的增加,土壤有机碳含量增加,显著提高了土壤MBC和LOC的含量以及土壤水溶性有机碳(WSOC)和土壤热水溶性有机碳(HWSOC)的含量和分配比例,其中恢复1年、5年和10年的土壤HWSOC分别比弃耕地高61.04%、143.46%和132.43%。连续人工种植后SOC和大团聚体(﹥0.25㎜)含量增加,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增强,其中恢复10年0-5cm、5-10cm土层﹥0.25mm团聚体占57.30%和56.50%,团粒指数下降到43.00%。相关分析表明,﹥0.25㎜水稳性团聚体的含量与土壤TOC和土壤HWSOC达到显著正相关,干旱区盐渍化绿洲农田土壤HWSOC对维持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的贡献明显。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不同水、氮用量对不同棉花品种籽棉产量的影响及其差异.[方法]采用三因素完全随机区组设计,三因素指品种(V)、氮(N)和水(W).[结果]随着氮肥用量和灌水量的增加,2个棉花品种籽棉产量均显著增加,但过大的灌水量会使产量有所下降,各处理中产量最大值出现在N2W2处理(N2:360 kg/hm2;W2:4 500 m3/hm2);品种间籽棉产量标杂A1显著高于新陆早33号,在低水低氮和高水低氮处理(N1W1、N1W3)2品种籽棉产量差异不显著,其他各处理品种间籽棉产量都达到显著差异水平.[结论]针对不同棉花品种采用适宜的水肥调控措施,能够显著提高产量和水肥的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4.
对干旱区盐渍化弃耕地不同恢复年限土壤有机碳及其碳库管理指数的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弃耕地恢复初期土壤有机碳及活性有机碳(LOC)含量均低于弃耕地(CK),恢复3年(R3)、恢复5(R5)年和恢复10(R10)年的 LOC 都显著高于弃耕地,分别高出20.28%、16.00%和16.45%,土壤有机碳及活性有机碳含量均随着土层加深而降低,土壤碳库管理指数 CMI 在恢复初期低于 CK ,随着恢复年限的增加,R3,R5,R10土壤 CMI 显著高于CK 54.72%、19.79%和17.73%,R3、R5和 R10分别是 R1的3.20、2.48 和 2.43倍,表明干旱区盐渍化弃耕地经垦殖恢复后显著改善了土壤碳库质量,增加了土壤碳汇功能。相关分析表明,土壤 LOC 和 CMI 与土壤 Olsen-P 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与 TOC 相比更能反映不同恢复年限土壤碳库的变化。  相似文献   
5.
为探明降解地膜在降解过程中对棉花农艺性状和土壤水分及养分的影响,在博州高科技示范园区开展了普通地膜和降解地膜的对照试验,试验结果表明,降解地膜光降解率很高,在棉花苗期几乎完成降解,不利于棉花后期生长;普通地膜的棉花株高和果枝台数显著高于降解地膜的,较降解地膜分别高出22.3%和44.4%;降解地膜的土壤有机质和碱解氮含量与普通地膜差异不显著,有效磷含量则显著高于普通地膜。  相似文献   
6.
闫靖华  张凤华  李瑞玺  杨海昌 《土壤》2013,45(4):661-665
对干旱区盐渍化弃耕地不同恢复模式下土壤有机碳及呼吸速率的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盐渍化弃耕地不同恢复模式下土壤有机碳含量为人工草地>补水>补植>原始弃耕地,盐渍化弃耕地通过植被恢复后逐步向碳积累的过程转变,呈现碳汇现象,其中,人工草地的土壤有机碳含量和有机碳密度分别比弃耕地高出63.45%和65.47%.土壤有机碳与土壤速效养分存在着密切的正相关关系.植被恢复后明显增加了土壤呼吸速率,不同恢复模式下土壤呼吸温度敏感系数Q10的值为人工草地(1.48)>补水(1.21)>补植(1.15)>原始弃耕地(1.13);土壤有机碳与土壤呼吸速率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与温度敏感系数呈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7.
膜下滴灌不同棉花品种氮素吸收与产量差异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田间试验设置新陆早33和标杂A1两个棉花品种和3个施氮量处理,研究膜下滴灌不同棉花品种氮素吸收及其对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氮肥施用量的增加,不同棉花品种干物质积累和子棉产量都表现出增加的趋势且差异显著,标杂A1要明显优于新陆早33;而氮肥利用率则随着施肥量的增加呈现减少的趋势,在施纯氮240kg.hm-2水平下,新陆早33、标杂A1的氮肥利用率分别为31.4%和35.7%,在320kg.hm-2水平下,其氮肥利用率下降到28.4%和32.8%。  相似文献   
8.
黑木耳富硒栽培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施加外源硒肥对黑木耳菌丝长势和子实体产量的影响,以及黑木耳子实体的富硒能力,以硒之源有机营养液富硒肥为供试肥料施加到黑木耳栽培基料中,设置5个浓度梯度,分别为0、20、40、60、80、100μg/g。结果表明:黑木耳子实体中硒的含量随栽培料中施加硒肥浓度的增加而显著上升;而适宜的硒肥浓度可以促进黑木耳菌丝的生长,缩短菌丝定植时间和发菌时间,具有增产的作用;高浓度的硒肥则会抑制黑木耳菌丝的生长,导致其产量降低。  相似文献   
9.
通过初步探索不同耕作栽培模式,即免耕秸秆覆盖(免耕)、无膜翻耕(无膜)、常规覆膜翻耕(覆膜)对土壤物理性状和玉米产量的影响,以期为耕地保护与提升工作提供依据。在博州阿场苏门托哈村玉米地块进行大田试验,分别观察玉米生育期变化,并通过环刀法采集玉米耕层土样,以常规耕作栽培模式(覆膜)为对照,研究免耕、无膜栽培模式对土壤物理性状和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覆膜、无膜和免耕栽培下玉米亩产量分别为1 297.96 kg、1 248.46 kg和1 101.67 kg,土壤含水量分别为17.16%±0.25%、14.02%±0.87%和18.45%±0.35%。不同耕作栽培模式对玉米生育期影响显著,无膜栽培延迟3 d,但并未造成作物减产;免耕栽培延迟7~8 d,对作物减产有一定的影响。不同耕作栽培模式对土壤含水量影响显著,免耕处理可以增加土壤水分含量,无膜处理则恰好相反。  相似文献   
10.
黑木耳是经济价值较高的食用菌品种,且具有较强的富硒能力。本试验通过施加不同浓度的液体硒肥,分析不同浓度硒肥对黑木耳菌丝生长以及产量和子实体硒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黑木耳子实体中硒的含量与施加硒肥浓度呈显著正相关;而适宜的硒肥浓度可以促进黑木耳菌丝的生长,具有增产的作用;高浓度的硒肥则会抑制黑木耳菌丝的生长,导致其产量降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