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1篇
综合类   2篇
农作物   5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2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1.
利用复合区间作图法和混合线性模型复合区间作图法,对野生大豆江浦野生豆-5和栽培大豆南农06-17所得的F2∶3家系(2008、2009年)及F2∶4家系(2009年)的单株有效荚数、单株粒重、百粒重3个荚粒相关性状进行QTL分析。结果表明:复合区间作图法检测到27个QTL,混合线性模型复合区间作图法检测到18个加性显性QTL和13对上位性QTL,2种方法共同检测到17个QTL,其中12个QTL(qEPP-H-1、qEPP-Lb-1、qSWP-La-1、qSWP-Lb-1、qSW-B1-1、qSW-B2-1、qSW-D1b-1、qSW-H-1、qSW-H-2、qSW-I-2、qSW-Lb-1和qSW-Ma-1)在2 a或2个世代稳定表达,qEPP-H-1、qEPP-Lb-1和qSWP-Lb-1的增效等位基因来源于野生大豆。研究结果为野生大豆优异等位基因的发掘、栽培大豆遗传基础的拓宽以及大豆产量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盐渍化是危害大豆生产的主要非生物胁迫因素之一。目前大豆耐盐性研究主要集中在栽培大豆的苗期耐盐性,而芽期耐盐性状的研究相对较少。野生大豆蕴含丰富的耐逆基因,是栽培大豆遗传改良的重要资源。为了研究野生大豆芽期耐盐性状的遗传机制,以113份野生大豆为试验材料,进行芽期耐盐性状的鉴定,结合群体的分子标记对包括2年平均值在内的3个环境下的3个耐盐指数进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共检测到与野生大豆芽期耐盐相关的位点26个,6个SSR标记Satt521、Satt022、Satt239、Satt516、Satt251和Satt285在2个或3个环境下均被检测到,4个SSR标记Satt516、Satt251、Satt285和GMES4990与2个或3个耐盐指数显著相关。对这些SSR标记进行分析,挖掘了最优的等位基因及其载体材料。以上这些结果对于阐明野生大豆芽期耐盐性状的遗传机制,进一步发掘新的耐盐基因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为栽培大豆遗传基础的拓宽、大豆耐盐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和分子设计育种等后续研究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3.
玉米杂交种核遗传组成对不育细胞质效应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3组同核异质不育系与3个共同恢复系,按NCⅡ遗传设计进行组配,在分析不育细胞质对主要产量因子的细胞质效应基础上,进一步研究玉米杂交种核遗传组成对产量性状不育细胞质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①C型、S型、YⅠ-1型3种不育细胞质对穗粗、百粒重2个性状的遗传负效应受不育系的核背景、父本核及核核互作的影响,且影响程度因不育细胞质类型、产量性状及杂交种亲本不同而异;②可通过对不育细胞质类型及杂交种亲本的选择以减轻或克服不育细胞质的遗传负效应。  相似文献   
4.
大豆是重要的粮食和经济作物。盐害作为主要非生物胁迫之一,对大豆的生长、结瘤、农艺性状、种子品质和籽粒数造成负面影响,最终会降低大豆的产量。了解盐害对大豆生产造成的具体影响,能够帮助育种工作者在耐盐育种时进行针对性精确耐盐表型选择。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是一种高效的育种方法,可促进大豆耐盐品种育种进程;而从基因组水平上了解大豆耐盐相关机制,则为"组装"耐盐基因,培育耐盐大豆新品种提供参考依据。本文总结了盐害对大豆生长发育造成的具体影响,介绍了大豆耐盐相关性状的分子遗传研究以及大豆耐盐相关离子转运蛋白基因及其耐盐机制,以期为耐盐大豆新品种的选育及加速大豆耐盐精确育种进程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5.
试纸条法和PCR法检测抗草甘膦转基因大豆的外源基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别以转基因抗草甘膦大豆及其受体材料为阳性对照和阴性对照,对喷施除草剂草甘膦后部分存活的5个常规大豆材料后代进行试纸条检测和PCR检测.结果发现2种方法均在被检大豆材料中检测到抗草甘膦基因CP4 EPSPS,而且这2种方法的检测结果能相互验证;对这2种检测技术的应用前景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6.
玉米接种黄曲霉菌影响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马齿型玉米品种苏玉12号、硬粒型玉米品种苏玉16号作为试验材料,对完整无破损种子、纵向切去一半的籽粒和切去胚部的籽粒用4种孢于悬浮液浓度人工接种黄曲霉菌不同的生理小种。结果表明:不同玉米品种以及不同破损程度的种子受黄曲霉菌侵染的程度不同;黄曲霉菌的不同生理小种对玉米籽粒的侵染能力之间存在权显著的差异;同一生理小种孢于悬浮液的浓度对玉米籽粒的发病程度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7.
大豆生育期相关性状QTL定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野生大豆江浦野生豆-5为母本,栽培大豆南农06-17为父本杂交所得的316个F2单株及其衍生F2∶3和F2∶4家系为材料,利用JoinMap3.0软件,构建了一张包含210个标记(分子标记207个、形态标记3个),共24个连锁群的大豆分子连锁图谱,覆盖基因组长度2 205.85 cM,标记间平均距离为11.09 cM。利用混合线性模型复合区间作图方法,对2007年F2单株、2008年F2∶3家系及2009年F2∶4家系的全生育期、营养生长期、生殖生长期和生育期结构4个生育期相关性状进行联合世代QTL分析,共检测到15个加性显性QTL和9对上位性QTL;存在QTL共位性(同一标记区间存在不同性状的QTL)以及QTL互作网络(一个QTL可以与多个QTL互作)的现象;贡献率最大的3个QTL为qVP-H-1、qWGP-H-1和qRV-H-1,加性效应解释的遗传变异分别为21.31%、13.14%和9.37%,qWGP-H-1和qVP-H-1的增效等位基因来源于江浦野生豆-5,qRV-H-1的增效等位基因来源于南农06-17。研究结果为生育期性状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野生大豆优异基因的挖掘及栽培大豆遗传基础的拓宽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8.
野生大豆是大豆遗传改良的重要资源.转基因大豆可能对野生大豆资源存在潜在的农业和生态风险.外源基因从抗草甘膦转基因大豆向野生大豆材料的逃逸不仅需要成功的杂交,还要依赖于杂交后代的适合度.因此野生大豆和抗草甘膦转基因大豆杂交后代的适合度分析,对评价抗草甘膦转基因逃逸引起的生态风险非常必要.在网室条件下,4个野生大豆材料和抗草甘膦转基因大豆RR能够杂交结实,获得有抗草甘膦基因杂交后代群体F1和F2(江浦野生豆-5×RR).对杂交后代及其母本野生大豆材料的7个农艺性状进行调查,计算适合度并进行t测验分析.结果表明:在没有草甘膦的选择压力下,杂交后代在一些性状上的相对适合度高于母本野生大豆材料;江浦野生豆-5和RR杂交F2代敏感株与抗性株在7个农艺性状有相对适合度上均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