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0篇
农学   4篇
综合类   1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番茄不同品种比较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都县以高原山地为主,地形复杂,海拔400900m,差异明显,受高原气候的影响,立体气候明显等特点,多样气候适应多种番茄品种的栽培.近年来三都县种植番茄面积逐年增加,品种繁多,番茄种植有效增加了农民收入,效益明显,且是县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一个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2.
墨西哥专用青饲玉米最佳种植密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不同种植密度方式对墨西哥专用青饲玉米的最佳种植密度及生长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最佳种植密度为4500株/667m^2,其生物学产量最高.可达4596.7kg/667m^2;不同密度植株生长表现为株高、主茎叶片数、再生株高和再生主茎叶片数均符合6种生长模型,即株高用y=ae^br,主茎叶片数用y=ax^b,再生株高和再生主茎叶片数用y=a bx拟合效果较好,分蘖规律遵循y=c(1-ac^bx)^-1,求出快慢拐点是6000株/667m^2出现最早,2次割青,株高、主茎叶片数和分蘖间呈极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3.
采用不同抛秧密度和不同投鱼尾数的稻田养鱼试验表明:水稻产量以每667m^2抛秧密度为8000钵的最好,投鱼尾数800尾的最高。投鱼尾数至少在400尾/667m^2水平以上,使鱼粪有机肥对水稻产生影响。鱼产量随尾数的增加而增加,而以每667m^2投鱼尾数800尾效果最佳。经济效益以每667m^2抛栽8000钵、投鱼800尾的产投比(3.21:1)最好。投鱼比不投鱼(B1)增加产值17.37%以上。  相似文献   
4.
稻鱼多熟种植是耕作制度的改革方向.发展稻田养鱼多熟种植既是抓"米袋子”也是抓"菜篮子”,又是农民的"钱夹子”.他投资少,见效快,效益高,是农民增产增收的有效途径.该试验以一年稻鱼多熟种植为准,评价各熟制的综合指标.应用灰色系统理论,对稻鱼多熟4种种植的10个指标集为一本进行综合评判.为稻鱼多熟种植的示范推广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杂交水稻不同品种的产量及相关性状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04年在贵州省三都县普安镇进行了4个杂交水稻品种比较试验,对其产量及相关性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冈优527产量最高,为609.2 kg/667m2,比其它品种增产9.4%~16.6%;Ⅱ优多系1号次之,具有较理想的分蘖,较高的成穗率和较适宜的叶面积系数;冈优527、Ⅱ优多系1号的实粒与顶3叶比适中,产量稳定,可作为贵州省三都县普安镇的主推品种。4个品种有效分蘖与各阶段分蘖呈正相关,不同品种叶序、长、宽间存在不同程度正相关系,选择适宜叶面积系数,能够提高成穗率、粒叶比,提高产量。  相似文献   
6.
7.
水稻强化栽培体系(SRI)技术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采用农业系统原理四元二次通用旋转组合设计方法 ,研究了水稻强化栽培体系 (SRI)影响易控因子 ,即定植规格 (X1 ) ,中耕次数 (X2 ) ,移栽秧龄 (X3 )和穴谷粒数 (X4)对强化栽培产量、群体分蘖、成穗率和构成因素的影响效应 ,建立了目标回归数学模型 ,并对产量模拟优化组合筛选 ,提出了SRI产量 6 0 0kg/ 6 6 7m2 以上的优化方案 ,定植规格4 1 4 79~ 4 7 75 0 6 ;中耕次数 2 4 4 4 3~ 4 5 981 ;移栽秧龄1 9 2 887~ 2 1 6 347;穴谷粒数 1 1 4 79~ 1 775 1。影响诸指标的变化是产量X1 >X4>X3 >X2 ;群体分蘖X1 >X3 >X4>X2 ;成穗率X1 >X2 >X3 >X4;穗粒数X3 >X4>X2 >X1 ;实粒数X1 >X4>X3 >X2 。  相似文献   
8.
再生稻不同节位分蘖穗对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分析再生稻不同节位分蘖穗与产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节人闰分蘖穗与产量间的差异达极显著,对产量的贡献大小依次是倒2节〉倒3节〉倒4节〉倒5节。用不同经验模型分析比较,y=114.02-20.72x的理论值与实测值较为一致,相关关系为极显著。  相似文献   
9.
强化栽培体系(SRI)对杂交水稻群体分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农业系统原理和方法,建立数学模型,分析了SRI栽培技术对有效分蘖的影响.结果表明有效分蘖是密度(x1)>秧龄(x3)>中耕次数(x2)>穴谷粒数(x4),目标性状间呈显著正相关,有效分蘖与产量达极显著相关.最优方案筛选有效分蘖大于10万蘖/667m2,定植密度38.3~40.4 cm2,中耕次数3.0~3.3次,移栽秧龄19.3~21.5 d,穴谷粒数2.7~3.0粒.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