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近几年,天目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珍稀种群——柳杉Cryptomeria fortunei严重衰退,瘿瘤病就是其衰退的原因之一。为了防止瘿瘤病的蔓延对天目山柳杉的进一步破坏,采用了多种防治措施和手段。运用物理去瘤法,即运用高压水枪喷射病瘤,以达到除瘤的目的。选取天日山景区的柳杉样本,通过测定分析5月、7月和12月供试柳杉的新梢长、瘤大小、瘤密度、叶绿素相对含量、叶绿素荧光参数等数据,并运用统计学显著性检验原理、SPSS统计软件中的独立性样本r检验和相对生长量的比较,研究物理去瘤法对瘿瘤病防治的作用。结果表明:经过物理去瘤,处理组柳杉瘿瘤平均密度为1.76个·m^-1,平均直径为3cm。处理组的柳杉瘿瘤直径大小和密度明显低于对照组,说明物理去瘤法能有效的抑制瘿瘤的蔓延,但从对柳杉生长量和叶绿体荧光参数的分析中发现,处理组的光合量子产量仅为0.406,低于对照组的0.682。初步认为,物理去瘤法有效地减少瘿瘤的数量和密度,能够防治瘿瘤病在柳杉群落中的蔓延,但却不能促进反而还抑制了柳杉的生长和光合作用进行。因此,可以得出结论:物理去瘤法对柳杉的影响利大于弊,即很好地抑制了瘿瘤的传播,保护了柳杉种群免受瘿瘤病的侵害,但它对柳杉的生理活性方面的作用却并不明显。  相似文献   
2.
利用PAM-2100叶绿素荧光测定仪和SPAD 502型相对叶绿素含量测定仪测定不同竹龄(Ⅰ、Ⅱ、Ⅲ度)毛竹上、中、下3冠层相对叶绿素含量(SPAD值)和叶绿素荧光参数变化。结果表明,不同竹龄毛竹上层的光系统Ⅱ(PSⅡ)实际光化学量子效率(Yield)、PSⅡ最大光化学效率(F v/F m)、PSⅡ潜在活性(F v/F o)均显著低于中下层,非光化学荧光淬灭值(NPQ)则显著高于中下层。毛竹上层的SPAD值显著低于中下层,且随着竹龄增长有积累的趋势。综合比较,Ⅲ度毛竹Yield最高;Ⅱ度毛竹具有较好的光响应能力;在高光环境下,毛竹能增加热耗散,从而降低光抑制的程度。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