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篇
  免费   1篇
综合类   2篇
  202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基于2015、2020年的30 m地表覆盖数据,采用景观格局指数和动态变化模型,分析海南省霸王岭、尖峰岭、吊罗山、五指山及鹦哥岭5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景观格局时空变化规律,并利用PLUS模型探究其驱动因素。结果表明,近5 a各保护区整体景观变化基本一致,均呈现破碎化减弱、景观集聚发展态势,具体表现为优势种群常绿阔叶林扩张,针叶林、灌木林面积减少;差异主要体现为鹦哥岭各景观类型面积变化量最大,五指山各景观类型占比变化最显著。景观演变的驱动因子主要为高程与人为因素,核心区高海拔林地较为稳定,但边缘缓冲区易受人为干扰而较脆弱。建议各保护区之间应增强沟通连接,基于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形成体系化管理,有针对性地开展生态修复工作。  相似文献   
2.
根据2010、2015年和2020年遥感影像获取海口市湿地数据,运用景观格局指数、当量因子法、相关性分析方法,分析海口市湿地景观格局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SV)演变规律,探究两者之间的响应关系,为海口湿地保护和修复工作提供参考。结果表明,1)10 a间,以人工湿地为主的海口湿地面积逐年减少,总面积损失量高达21.01 km2,自然湿地面积稍有增长,增长量为4.57 km2;整体景观趋于破碎化与非均质分布,多样性减弱。2)湿地ESV呈下降趋势,损失率为4.43%;西部地区湿地ESV衰退,重心向东南方偏移;河流、坑塘及养殖湿地在水文调节生态服务方面成效显著。3)整体而言,海口湿地ESV与景观形状、香农多样性呈显著正相关,与蔓延度指数为负相关;平均斑块面积、聚合度指数与人工湿地ESV呈正相关;增加边缘密度有助提高坑塘及养殖湿地ESV(r=0.997,P<0.05)。研究认为应根据湿地类型及其分布情况,因地制宜优化海口湿地景观格局,促进生态系统服务增值。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