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综合类   2篇
农作物   1篇
植物保护   4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根据国家已允许使用林丹防治蝗虫及小麦吸浆虫的规定。我们于6月16-17日在新疆塔城地区乌苏县进行大面积飞机微量喷雾防治蝗虫试验,现报告如下: 供试药剂:10%林丹悬浮剂,由中国农科院植保所提供,含林丹20.02%,悬浮率97.69%,比重1.130,粘度175厘泊,pH8,平均粒径1.5微米,其中90%粒径小于2微米,最大粒径5微米。  相似文献   
2.
 明尼苏达被毛孢(Hirsutella minnesotensis)是中国大豆胞囊线虫重要的内寄生菌,本研究采取固体和液体2种培养方法测定了6种天然培养基、20种碳源、19种氮源和9种维生素对其生长、产孢和孢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H. minnesotensis在酵母葡萄糖琼脂(Yeast dextrose agar,YDA)培养基上生长最快,在麦芽浸膏琼脂(Malt extract agar,MEA)培养基上产孢最好,胰化大豆琼脂(Tryptic soy agar,TSA)培养基既不适合生长,也不适合产孢。在碳氮源研究中,Melibiose在固体培养基上显著促进H. minnesotensis气生菌丝生长,Glycogen是液体培养和孢子萌发最好的碳源。H. minnesotensis在以Casein为氮源的培养基上气生菌丝最多,Peptone是H. minnesotensis液体培养最好的氮源,大多数的氮源可以促进H. minnesotensis孢子萌发,但L-Cystine抑制孢子萌发,且在固体培养中不能被H. minnesotensis利用。维生素对H. minnesotensis的生长、产孢和孢子萌发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鉴定出在中国大豆上又一类重要病原线虫——根结线虫。黄淮海豆区为其主要发生危害地带,并且,其主要病原种和小种为南方根结线虫寄主小种1号和花生根结线虫寄主小种2号。经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形态学观察,测量及鉴别寄主试验鉴定,结果表明其区系分布大体为:在开封为南方根结线虫[Meloidogyne incognita (Kofoid and White,1919) Chitwood,1949]寄主小种1号和花生根结线虫[M.arenaria (Neal,1889) Chitwood,1949]寄主小种2号;在宁陵为花生根结线虫寄主小种2号;在崂山为南方根结线虫寄主小种1号,在栖霞为北方根结线虫(M.hapla Chitwood,1949),其中南方根结线虫的开封群体和崂山群体雌虫会阴花纹和排孔位置略有不同,但仍属于其种内群体及个体之间的差异。  相似文献   
4.
对赫章县烟草黑胫病、青枯病、根结线虫病的发生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3种病害在赫章县轻度发生,大多数烟草品种发病不严重,但零星的发病也应引起重视,加强监测和防治,以免病害扩展造成严重危害.  相似文献   
5.
大豆孢囊线虫(Heterodera glycines)7号生理小种的研究初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1970年以来,国外先后研究报道了大豆孢囊线虫1、2、3、4、5、6号生理小种。 作者1980年以来以国际上统一使用的鉴别品种种于异地有代表性地区的重病地或其取样土中(温室内鉴定),按照Golden等的方法,以统一的调查标准,采取按根系上第1代孢囊显露盛期孢  相似文献   
6.
继1985年使用甲基异柳磷防治大豆孢囊线虫病取得成效之后,1986年又进行温室盆栽田间多点药效试验和花生1万亩,大豆数万亩、大面积示范,肯定了此药对花生和黄瓜根结线虫病的防病增产效果。  相似文献   
7.
大豆根结线虫病病原生物学特性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文为对黄淮海地区大豆(Glycine max)上二个根结线虫种的生物学特性观察结果。南方根结线虫1号小种在开封地区夏大豆"跃进5号"上能良好发育,在整个夏大豆生长期间能完成3代,每代历期为36-38天。在田间,其卵囊团、分散虫卵及冬前孵化的幼虫均能越冬存活,为翌年夏大豆的初侵染源,但以卵囊团为主。花生根结线虫2号小种在25.7(SD1.3)℃温室内大豆品种"Custer"上能良好发育,完成一个生活周期需要33-34天;而且,虫体的增大速率在各个发育阶段有所不同,雌虫在四龄幼虫脱皮后增大最快;在接种后第28-34天期间,平均每个雌虫每天产卵40个。本研究结果提供了其群体发展动态预测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