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1篇
林业   2篇
综合类   17篇
园艺   3篇
  2024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2年   4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梅作为中国的传统名花,有着悠久的栽培应用历史和丰富多彩文化内涵。梅在古代首先是从梅果的应用开始由野生到栽培的。从考古发现中可判断梅有7200年以上的应用史。考古大多发现器皿中所藏的炭化梅核。我国最早的成篇散文集《尚书》中有:“若作和羹,尔惟盐梅”的文字记载。  相似文献   
2.
我国梅园建设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3.
从北京、武汉、南京、重庆、昆明五个梅园和野梅主要分布区的云南嵩明、四川木里、贵州茂兰自然保护区,以及北京林业大学的梅圃中分别于春、夏、秋、冬四季,采集梅花根际土壤300份。以梅花根际土壤和蛭石体积为1∶1混合作为栽培基质,种植三叶草,培养4个月后,应用染色镜检法测定丛枝菌根真菌(AMF)侵染三叶草根系的状况。结果表明:所有梅花根际土壤栽培三叶草都有丛枝菌根侵染;野生梅花根际土壤栽培三叶草的丛枝菌根侵染率高于人工梅园;四季的梅花根际土壤栽培三叶草丛枝菌根侵染在季节间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4.
纺织老土布这一古老的几乎失传的手艺.成了山东省博兴县退休教师陈美玲发家致富的好门路。  相似文献   
5.
利用SSR分子标记技术对以‘淡丰后’(或‘丰后’)为母本,分别与其他梅花品种及近缘种杂交的F1代及其亲本进行杂种鉴定。用47对从梅花近缘种(包括桃、李、杏、酸樱桃、甜樱桃)中已开发出的SSR引物和3对梅花EST-SSR引物对亲本进行SSR-PCR扩增,其中8对引物(aprigms18、BPPCT001、BPPCT002、BPPCT004、BPPCT034、UDP96005、UDP98409、PES16)对23个父本中的21个有稳定、特异扩增(相对于母本),包括12个梅花品种和9个近缘种,有效扩增率为91.3%。再用以上8对引物对10个杂交组合进行扩增,有6对引物(BPPCT001、BPPCT004、BPPCT034、UDP96005、UDP98409、PES16)能够初步鉴定出其中7个杂交组合中21个杂种F1代的真实性(父本分别为江梅、‘变绿萼’、‘白须朱砂’、‘小红朱砂’、‘辽梅’山杏、毛樱桃、‘寿红’桃),鉴别率为77.8%。证明梅花近缘种基因组SSR引物及梅花EST-SSR引物在梅花杂种鉴定中的适用性,拓宽了SSR分子标记技术在梅花杂交育种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6.
生长素和基质对梅花嫩枝扦插生根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梅(Prunus mume Sieb. et Zucc.)为我国十大名花之一,可分为花梅和果梅,花梅通常称为梅花.  相似文献   
7.
梅花是中国传统园林喜用的主题植物之一。传统梅园所追求的赏梅意境是一种以传统文人的赏梅意趣为导向的、浪漫的梅园境界。传统文人所追求的"物我交融"的梅花审美取向在当代梅花专类园设计中仍然起到指导梅花种植和造景的作用。通过解析传统梅园美感生成机制,并以现代环境美学观点研究传统梅园的美感生成机制,指出梅园的环境美感是由感觉价值、形式价值和综合价值构成,并据此启发当代梅花专类园设计。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棕榈植物的抗寒繁殖与北移驯化。[方法]以实生选育的棕榈品种年志东和年志西为试材,测量其株高、冠幅和干茎周长等生物学特性;以年志雄棕和香山公园盆栽棕榈为材料,采用不同的培养方式和不同梯度的培养基进行花粉萌发试验;以年志西和年志东为母本,用不同生态条件的棕榈作父本进行杂交试验。[结果]年志东和年志西2个品种棕榈能抗极端最低温度-17.8℃,近2年迅速增长,每年株高增长超过1m;用不同的培养方式时棕榈花粉生活力存在差异,花粉培养密度与花粉生活力存在一定相呆性;棕榈花粉萌发的最适培养基为10%蔗糖+0.2%硼酸,萌发率为79.2%;通过杂交试验共得到杂交种子13762粒,杂种苗13551株。[结论I该研究填补了北方城市应用南国植物棕榈北移驯化的空白。  相似文献   
9.
掌握相当数量的园林植物拉丁学名对于园林、风景园林和观赏园艺等专业的学生非常重要,在园林树木学的教学实践中,学生对于植物拉丁学名的掌握普遍感到比较困难。根据教学中的实际体会及多年授课经验,总结了相应的教学方法,以便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极大提高教学质量以及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综合掌握能力。  相似文献   
10.
为明晰朱砂梅品种群梅花花色表型差异形成的分子调控机制,以花色由浅至深呈梯度变化的6个朱砂梅品种为试验材料,利用色差仪和分光光度计测定不同品种盛花期花瓣的花色表型及花色苷含量,通过荧光定量PCR及相关性分析,对花色苷合成结构基因(PmCHS、PmCHI、PmF3H、PmF3′H、PmDFR、PmANS、PmUFGT)及转录因子编码基因(PmMYB1、PmbHLH3)的转录特性进行探究。结果表明,各品种间花瓣花色苷含量与花色红度的变化趋势一致;PmMYB1、PmbHLH3、PmF3′H、PmDFR、PmUFGT的相对表达量与花色苷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转录因子编码基因PmMYB1与PmbHLH3的相对表达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且均与结构基因PmF3′H、PmDFR、PmUFGT的表达水平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推测转录因子编码基因PmMYB1PmbHLH3通过正向调控结构基因PmF3′H、PmDFR和PmUFGT的表达从而调控朱砂梅花瓣的呈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