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6篇
农作物   2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本试验以绿豆为材料,通过对比每组绿豆芽苗干鲜重、胚轴长度、茎粗、叶绿素SPAD值、Vc含量、可溶性固形物、蛋白质、可溶性总酚和类黄酮,研究纳米器件以及碧护2种处理对绿豆芽苗生长和品质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稻草还田免耕抛秧技术试验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水稻免耕抛秧技术是在收获上季稻作物后未经翻耕,先使用除草剂或其它方法消灭田间生长的杂草植株和落粒谷幼苗,摧枯稻桩或绿肥作物后,灌水沤田,待水层自然落干或排水后抛栽水稻的一项新的水稻栽培技术,它的成功应用极大地简化了栽稻程序,减轻了稻农的劳动强度,节省劳力、物力和生产成本,实现了节本、省工、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成为了水稻栽培方向性的技术改革.……  相似文献   
3.
稻田粉垄冬种马铃薯试验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利用粉垄栽培技术在国内首次进行稻田粉垄冬种马铃薯试验,探索粉垄栽培技术对马铃薯的增产效应。以荷兰15为试验材料,进行在稻田粉垄栽培和传统栽培冬种对比试验,粉垄整地稻田耕层深度为20 cm、松土厚度达30 cm,分别比传统整地增加5 cm和10 cm。试验结果显示:与传统栽培方式(CK)相比,粉垄栽培的马铃薯株高增加33.03%,根系数量和长度分别增加37.56%、52.04%;产量增加25.05%,商品薯率增加3.7个百分点。表明粉垄栽培技术可以增加马铃薯的产量,并提高商品薯的比例。  相似文献   
4.
马铃薯免耕稻草覆盖栽培试验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马铃薯在稻田免耕稻草覆盖栽培冬种试验表明,免耕稻草覆盖10cm比常耕栽培亩增产马铃薯50.13%,免耕稻草覆盖8cm增产34.44%,免耕稻草覆盖6cm增产24.93%,增产达极显著值。该方法免除了栽培翻耕和中耕除草环节,亩减少授工8工天,省工省时。该方法能使马铃薯的生长发育具有前缓中快后稳健的特点,出苗整齐,成薯率高,现蕾开花期植株生长速度快,分枝多,叶面积大,块茎形成早数量多,块茎膨大速度快,每株块茎数量是常耕栽培的1.6~2.2倍,单株块茎增重32.8~125.6克。能有效达到稻草还田和增加薯苗还田的效果,有利于增加土壤有机质,提高土壤肥力,减少生态环境污染。  相似文献   
5.
冬种马铃薯+双季稻一年三熟三免耕栽培新模式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冬种马铃薯 双季稻一年三熟免耕栽培模式具有省工节本、节水降耗、肥田养地、增产增收、生态环保、轻型简便的作用。文章分析了该模式的推广前景及社会经济效益,详细介绍了该模式的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6.
马铃薯免耕栽培切块种薯播种方法对比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切块种薯芽向上摆种掩土盖种盖草、切块种薯芽侧向摆种盖草、切块种薯切口向上摆种盖草和切块种薯芽向上摆种盖草免耕栽培冬种马铃薯.试验结果表明:免耕切块种薯播种比普通翻耕播种增产达极显著水平;在四种免耕切块种薯播种方法间,以切块种薯芽向上摆种掩土盖种盖草方法最好,出苗齐苗快、成苗率较高、植株生长稳健、块茎形成早数量多,增产稳产.  相似文献   
7.
玉桂占是广西玉林市农业科学研究所从桂99分离植株中系选育成的感温型早籼中熟优质水稻新品种。在桂南地区种植全生育期早造121d,晚造114d,株型集散适中,叶细直,后期熟色好:中抗稻瘟病和白叶枯病。米质分析12项指标有9项达国标优质米一级标准,2项达国标优质米二级标准。  相似文献   
8.
稻草还田免耕抛秧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2—2003年的试验结果表明,稻草还田免耕抛栽水稻的生长具有前缓、中快、后稳的特点,与常耕抛秧相比,一般立苗和分蘖盛期分别推迟2 d和8 d,苗峰前10 d生长发育快,全生育期变化不大,成穗率高4.84个百分点,使稻田土壤表土层容重小7.8%,土壤孔隙度和毛管孔隙度分别增加3.98和1.8个百分点,有机质含量较高,有利于改善土壤理化性状。稻草还田能提高免耕抛秧的产量,在简比试验中,稻草还田免耕抛秧比非稻草还田免耕抛秧增产2.10%~2.84%,比常耕抛秧增产3.77%~5.71%;小区对比试验中,稻草还田免耕抛秧比常耕抛秧增产4.75%。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