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5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农学   6篇
  7篇
综合类   40篇
园艺   2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快大、TNF、Fulgrow液体肥料肥效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试验结果表明,快大、TNF、Fulgrow三种液体肥在西红柿、西瓜上喷施都能显著增产,增产幅度为9.52%~25.5%,其中以快大增产效果最好,并能改善品质。  相似文献   
2.
黄淮海夏大豆症青的原因尚不清楚,需要对可能导致大豆症青的因素进行排查。研究根据两年多点调查的2 883个样本进行卡方检测,结果表明:大豆症青的发生与豆秆黑潜蝇的危害无关。  相似文献   
3.
以231份中国小麦微核心种质为材料,测定不同材料根系生物量,以鉴选出根系发育较好的种质。结果表明,中国小麦微核心种质的根系生物量在品种间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根干质量平均值为1.08g,变幅为0.49~2.12g。鉴定筛选出根干质量大于1.50g的品种13个,其中,农家品种"白冬麦"根干质量最大,为1.93g,其次是农家种"三月黄"和现代育成品种"矮丰3号",根干质量分别为1.92g和1.74g;国外引进品种"敖德萨3号"、"Villa Glori"和"Atlas66"的根干质量也较大,分别为1.62、1.56和1.52g。将微核心种质按原产地及麦区分别进行分析得出,国外引进品种和长江中下游麦区的小麦根干质量最大,北方麦区和黄淮冬麦区小麦选育品种根干质量的平均值均小于地方品种。这些结果对小麦育种中根系性状的亲本选择具有重要意义,可为后续的QTL定位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4.
豫西夏大豆荚而不实的成因及预防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多年深入实地调查研究,并结合田间试验,初步总结出豫西夏大豆荚而不实发生的主要原因是不良气候,品种,栽培管理不当造成;针对不同的原因,提出简单易行防治措施,可有效预防夏大豆荚而不实现象的出现。  相似文献   
5.
聚天门冬氨酸作为肥料增效剂的施用效果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大田试验和微区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对聚天门冬氨酸作为肥料增效剂的施用效果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用聚天门冬氨酸作为肥料增效剂,可使土壤中氮、磷、钾养分在各个时期保持较高的有效性。在花生上使用,提高花生氮磷钾吸收量,促进花生干物质的积累,提高花生产量;氮磷钾肥料的利用率分别提高60.3%、5.3%、16.7%,值得在生产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该文阐述了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加大科技成果的转化推广力度,推行农业标准化、规模化生产是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7.
试验表明:马铃薯施用生物有机肥处理比对照亩增产86.1%,比一般复肥增产10.0%。甘蓝施用生物肥比对照增产27.97%,比一般复合肥增产9.38kg。生物有机肥对马铃薯、甘蓝的生长发育均有一定的促进作用。马铃薯的株高和分枝;甘蓝的菜球高、菜球直径、单球重等生物性状指标都高于对照和一般复肥处理。甘蓝Vc的含量与对照比升高4.3mg/100g,与一般复肥比升高1.2mg/100g。  相似文献   
8.
豫西地区夏大豆发生"症青"现象可导致大豆严重减产甚至绝收,但引发这种现象的原因尚不明确,防治手段也缺乏针对性。为了有效防治豫西夏大豆"症青"现象,采用裂区试验,研究了大豆重茬和品种差异对夏大豆"症青"现象的影响。结果表明,重茬地块大豆"症青"株率平均为31.70%,正茬地块大豆"症青"株率平均为1.01%,且两者差异达极显著水平。在重茬条件下,25个大豆品种均有一定程度的"症青"现象发生,"症青"株率变幅为8.6%~58.7%,品种间差异极显著。在正茬条件下,所有大豆品种的"症青"现象均较轻,56%的品种"症青"发生率不足1%,且品种间差异不显著。由此可见,重茬导致大豆"症青"现象发生或者加重,生产上应进行合理的轮作倒茬防治大豆"症青"发生,同时选择对"症青"现象抗性较好的大豆品种。  相似文献   
9.
黄淮海夏大豆“症青”现象发生原因初步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针对近年来黄淮海地区大豆"症青"现象逐年加重的趋势,采用裂区设计研究了大豆叶面喷施硼酸、高效氯氰菊酯对不同大豆品种"症青"现象发生的影响。结果表明,相同播期条件下,不同大豆品种"症青"现象的发生程度差异显著;与喷清水(对照)相比,从6~7叶期开始用5%高效氯氰菊酯1 000倍液每周1次连续喷施5次,大豆"症青"株率(0.3%)和瘪荚率(10.81%)显著降低,分别下降了22.2个和25.9个百分点,相对单株产量为对照的2.53倍;喷硼酸的大豆症青"株率(20.0%)和瘪荚率(31.44%)仅下降2.5个和5.27个百分点,相对单株产量为对照的1.26倍,不同大豆品种对喷施硼酸的反应不一致,周豆19喷施硼酸后"症青"株株率和瘪荚率升高,相对单株产量下降,其他品种则表现出单株产量增加的趋势。研究结果初步表明,黄淮海夏大豆"症青"现象发生的主要原因可能在于虫害,但造成危害的害虫种类及发生规律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0.
黄淮大豆主产区大豆胞囊线虫生理小种分布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豆胞囊线虫(SCN)在黄淮地区普遍发生,调查小种分布情况,确定优势小种对抗病育种有重要意义。2012-2015年,取样调查黄淮地区6个省份土样,利用Riggs模式鉴定生理小种,绘制黄淮地区SCN生理小种分布图,并与文献报道结果对比,探讨黄淮地区SCN生理小种类型及其分布规律。结果表明,该病害在黄淮大豆主产区均有分布,在采集受SCN感染的322份土样中,112份被鉴定出生理小种类型,包括1号、2号、3号、4号、5号、6号和11号小种。其中,57份为2号小种,占样本总体的50.9%;26份土样为5号小种,占23.2%;11份土样为4号小种,占9.8%,1号、3号、6号和11号小种分别占总体的4.5%、5.4%、4.5%和1.8%。依据不同生理小种在各省发生频率由高到低的顺序,河南分布5号、2号、3号、11号小种;河北分布2号、5号、6号、3号、4号小种;安徽分布2号、5号、6号、3号小种;山西分布2号、4号、5号、1号、3号、11号小种;山东分布2号、3号、5号、1号、6号小种;江苏分布2号、5号、1号小种。以上结果表明,2号小种是目前黄淮海地区的优势小种,其次是5号小种,致病力最强的4号小种主要分布在山西省。在黄淮海地区,抗线虫育种目标应以抗2号生理小种为主,兼抗5号小种,部分地区应以兼抗2号和4号小种为主。在黄淮地区3号、6号和11号小种是新发现的小种。与2001-2003年调查结果比较,黄淮海地区大豆胞囊线虫生理小种组成及分布有一定的改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