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8篇
农作物   1篇
植物保护   3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为了寻找具有较高除草活性的异香豆素类化合物,设计合成了16个新型异香豆素噁二唑类化合物4a~4p,其结构均经核磁共振氢谱、碳谱及高分辨质谱确证。初步除草活性测定结果表明,部分目标化合物在500 mg/L下对马唐Digitaria sanguinalis L.和反枝苋Amaranthusretroflexus L.具有一定的除草活性,其中化合物4j(4-[5-(4-氯-苯基)-[1,2,4]二唑-3-基]-3-己基-6,7-二甲氧基异香豆素)的活性最好,对马唐和反枝苋的致死率分别为64%和62%。  相似文献   
3.
为实现除草剂先导化合物的作用靶标快速、精准预测以及活性分析,本试验建立了一种快速高效的基于化合物结构的反向寻找除草剂靶标的计算机模拟方法。通过分析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的KEGG(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氨基酸代谢通路图(ath00460),筛选出调节氨基酸生物合成中的关键蛋白;利用YASARA软件对蛋白质三维结构模型进行同源模建以及Autodock vina 4.0软件模拟化合物小分子与靶蛋白的相互作用的方法,对筛选得到调节生成氨基酸中间产物或最终产物的专一性蛋白进行靶标库的建立,随后利用已知作用靶标的化合物分子进行了可行性与可靠性的验证,建立了一种基于化合物结构的反向寻找靶标的计算机模拟方法。通过筛选分析得到了166个调节生成关键中间产物或最终产物的专一性蛋白(涵盖已报道的18种与氨基酸生物合成途径有关的除草剂靶标酶),其中18个蛋白从PDB数据库中下载晶体结构,148个蛋白利用YASARA同源模建;利用烟嘧磺隆、甲磺隆、苯磺隆、灭草喹、多菌灵、毒死蜱六个已知作用靶标的化合物分子进行了可行性与可靠性的验证。本试验得到一种快速高效的基于化合物结构的反向寻找除草剂靶标的计算机模拟方法,该方法能快速、准确地预测小分子化合物的靶点与未知化合物的生物活性,为新农药创制的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反枝苋对乙酰乳酸合成酶 (ALS) 抑制剂的抗性机制,本研究根据反枝苋的ALS氨基酸序列,利用同源模建的方法构建了其三维结构,并采用分子对接和分子动力学模拟的方法预测了反枝苋ALS与烟嘧磺隆分子的结合模式。根据结合模式对已报道的Pro 197和Trp 574等位点突变产生抗性的原因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Pro 197和Trp 574等位点的残基与烟嘧磺隆分子之间存在重要的疏水作用和π-π作用等其他相互作用,或该位点的残基具有特殊结构影响着通道形状。分析表明,ALS与烟嘧磺隆之间的氢键、疏水作用等非共价相互作用以及通道形状的改变都有可能影响二者结合稳定性,从而使杂草产生抗性。基于此结论,本研究预测Val 196、Met 200、Phe 206和Lys 256突变同样可能使杂草对ALS抑制剂敏感度发生变化。本研究利用计算机模拟技术分析了ALS抗性机制,为反抗性除草剂的分子设计提供了指导。  相似文献   
5.
基于新型除草活性先导结构的优化是除草剂创制的重要途径。本研究以前期发现的除草活性化合物4u为先导结构,对其苯氧乙酰胺部分进行修饰改造,设计合成了8个结构新颖的3-(呋喃-2-基)-1-嘧啶-1H-吡唑-5-胺衍生物。化合物结构均经氢谱、碳谱和高分辨质谱验证,且除草活性经小杯法测定。结果表明,在200 mg/L浓度下,化合物5c对马唐根的生长抑制率达65%,与先导化合物4u的活性相当,优于对照药剂莠去津(58%)。  相似文献   
6.
本课题组前期合成得到3-己基-4-碘基-6,7-二甲氧基异香豆素(化合物1)和3-己基-4-氰基-6,7-二甲氧基异香豆素(化合物2)。为得到更高生物活性的化合物,本研究利用活性基团拼接的方法对化合物1进行衍生合成,得到5种结构新颖的异香豆素衍生物3a-3c和4a-4b。目标化合物结构均经高分辨质谱及核磁共振氢谱、碳谱进行确证。利用茎叶处理法、小杯法和水生藻法测定了目标化合物的生物活性,结果表明,化合物3a对马唐和拟南芥均表现出较好的抑制作用;化合物4a和4b对油菜根有较好的抑制作用,此外化合物3c对马唐茎的生长、3b对反枝苋茎的生长都有促进作用;所有化合物对藻的活性均没大的影响。化合物3a对马唐和拟南芥有较高的抑制作用,可进行深入研究与开发应用。  相似文献   
7.
为构建麦草畏快速检测技术,本研究通过rProtein A/G Beads 4FF重力柱和rProtein G Beads 4FF重力柱对经免疫后的双峰驼体内3种亚型的IgG抗体进行分离纯化,得到常规抗体IgG1和天然缺失轻链的重链抗体IgG2和IgG3,并检测了3种不同抗体亚型对麦草畏的亲和性和特异性的差异。结果显示,IgG1、IgG2和IgG3的IC50值分别为0.11、0.10和0.19μg/mL,线性范围分别为0.002~5.47,0.012~2.97和0.013~2.98μg/mL。特异性检测试验结果显示,IgG1对麦草畏的结构类似物2,3,6-三氯苯甲酸具有一定的交叉反应,交叉反应率为52%,而IgG2和IgG3无交叉反应。IgG2和IgG3是获得高灵敏性和特异性纳米抗体的重要基础,本研究将为双峰驼体内麦草畏纳米抗体的筛选工作奠定了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8.
小马泡(Cucumis bisexualis)属于葫芦科黄瓜属的一年生匍匐草本植物,属于我国特有植物,主要分布于江苏、山东和安徽等地,喜生于山坡、田边和路旁。2014年作者在河北省沧州市南皮县玉米田间调查时发现了小马泡的危害。目前,小马泡对玉米的生长构成严重影响,常规的防除技术很难防治,因此,亟须制定小马泡的综合防治技术体系。  相似文献   
9.
10.
为构建莠去津的快速监测技术,本试验通过美洲驼免疫,成功建立了基于美洲驼多克隆抗体的莠去津的酶联免疫检测方法,通过棋盘法确定了最佳包被抗原和抗血清稀释倍数,对影响反应的关键因素进行了优化,并进行了交叉反应性试验和添加回收试验。结果表明:通过优化反应体系,确定最优NaCl浓度为0.2 mol/L,最优甲醇浓度为5%,最佳缓冲液pH值为7.4,在最优条件下,间接竞争酶联免疫分析法的IC50为12.13 ng/mL;同时利用其他3种三氮苯类除草剂及常见环境代谢物进行了多克隆抗体的特异性试验,其对特丁津、西玛津和对去异丙基莠去津的交叉反应率较高,其他化合物交叉反应率较低;取河流水进行了实际样品的添加回收试验,试验结果与LC-MS比对,添加回收率在90.1%~114.2%之间,说明驼源多克隆抗体的莠去津间接竞争酶联免疫吸附分析方法可用于检测环境实际样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