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7篇
农作物   27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8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浙江农业大学茶学系种质资源圃的76个茶树种质资源扦插苗为材料,测定茶树苗期生物产量、光合器官面积与重量、单叶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细胞间隙CO_2浓度和呼吸强度等项目,并进行相关及回归分析,结果表明:茶树种质资源苗期生物产量、光合特性差异显著,茶树苗期生物产量与单株叶面积,单株叶干重呈高度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r=0.8529(P<0.01)和r=0.8852(P<0.01);与净光合速率呈中度极显著相关,r=0.3036(P<0.01);与蒸腾速率、气孔导度、细胞间隙CO_2浓度、呼吸强度等的相关性不显著。不同茶树类型的苗期生物产量与光合特性具有不同的相关特点。为此,根据茶树苗期净光合速率、单株叶干重、单株叶面积等性状可进行茶树资源苗期产量的早期鉴定。  相似文献   
2.
以浙江农业大学茶学系种质资源圃的76个茶树种质资源扦插苗为材料,测定茶树苗期生物产量、光合器官面积与重量、单叶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细胞间隙CO2浓度和呼吸强度等项目,并进行相关及归分析。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测定了19个福建茶树资源的苗期生物产量、单株叶干重、单株叶面积、单叶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细胞间隙CO_2浓度、呼吸强度。分析被测项目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茶树资源个体间差异显著;茶树苗期生物产量与单叶净光合速率、单株叶干重,单株叶面积均呈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达r=0.6497,r=0.8372,r=0.7891;茶树苗期生物产量与蒸腾速率、气孔异度、细胞间隙CO~2浓度,呼吸强度等无显著相关。多元回归分析认为,以单株叶干重、单叶净光合速率与苗期生物产量的二元回归方程:Y=-0.1353+0.5903X_1+1.5510X_6可进行茶树苗期单株产量的预测,二元相关系数为R=0.9249。  相似文献   
4.
UHT灭菌对茶饮料香气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比较UHT前后茶叶香气的变化,结果表明:香气的组分变化不大,但香气的含量变化大。FI指数灭菌后显著减小,香气品质下降。  相似文献   
5.
茶多酚的络合作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14,自引:4,他引:14  
梁靖  陈留记  杨贤强  须海荣 《茶叶》2003,29(2):72-74
本综述了茶多酚与金属离子、咖啡碱、蛋白质和β—环糊精的络合性质,为茶叶综合开发利用的深入开展、制订更合理的茶汤澄清化技术方案、改善制品滋味及茶多酚的提取纯化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6.
纤维素酶在速溶茶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梁靖  须海荣  蒋文莉  陈利燕 《茶叶》2002,28(1):25-26
通过对纤维素酶的应用研究,探讨出在速溶茶加工过程中,纤维素酶应用较合适的温度、时间及浓度。结果表明浸提温度为45℃、浸提时间为60min、添加量为0.15u/ml是本实验中纤维素酶发挥作用的较佳条件。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国内外利用同工酶技术研究茶树起源、演化、品种资源鉴定和分类、杂交效果等报道较多。但是,有关茶树同工酶的分析技术、同工酶谱资料的处理和分析等方面深入较少,本文就这几方面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8.
茶叶中的黄酮醇类物质及对感官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杰  段玲靓  吴春燕  须海荣 《茶叶》2010,36(1):14-18
黄酮醇及其苷类是茶多酚中重要的组分,含量仅次于黄烷醇类,对茶叶感官品质、生理功能等起重要作用。本文总结了近年来国内外茶叶黄酮醇类的研究进展,阐述了其在茶树中的分布、含量及存在形态,并对黄酮醇类在茶叶加工、贮藏过程中的变化及对感官品质的影响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
绿茶被认为具有多种生理功效,但临床实验和流行病学研究仍存有争议。绿茶儿茶素类生物标记物检测方法的建立是为了从代谢物水平研究绿茶及其提取物对人体的生理效用,有助于阐释绿茶生理功效的作用机理,并避免或减轻由于摄入样品化学组成差异和生物个体差异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儿茶素类化合物EGCG、EGC、EC和ECG及其派生物是常用的绿茶儿茶素类生物标记物,主要检测方法有高效液相色谱-电化学检测法、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等。本文综述了绿茶儿茶素类生物标记物的种类、备样方法和检测手段,分析、讨论了基于绿茶儿茶素类生物标记物开展的绿茶生物利用率研究,以及临床实验和流行病学研究结果,提出在后续研究中应进一步完善和规范人体中儿茶素类生物标记物的备样和检测方法,并可尝试寻找在生物体内比较稳定的、更能反映绿茶及其提取物摄入水平的新型生物标记物。  相似文献   
10.
须海荣 《茶叶》1992,18(1):13-17
茶叶是世界性的饮料。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希望能喝上更多的物美价廉的好茶。因此,目前茶树栽培学科的发展趋势已由原来的重产量转而注重于质量和效益的提高。优质栽培管理技术已成为中心议题之一。本文就此作一综述,以供参考。一、以提高品质为中心的施肥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