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农学   1篇
综合类   8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通过对超级早稻中早22的短龄秧苗早栽试验,结果表明:实际产量达8275.5kg/hm^2,比常规高产栽培(CK)增产7.94%,并分析了其生长特点和生育特性,初步提出了配套的高产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2.
紫云英和油菜不同时期翻压对土壤培肥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寻紫云英和油菜的最佳翻压时期,为提高紫云英、油菜的综合利用效率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09~2010年,按作物进行翻压的不同时期设5个处理(紫云英盛花期、紫云英结荚成熟期、油菜盛花期、油菜成熟期和空白对照), 测定作物的鲜、干物质量,并探讨紫云英、油菜不同还田方式对土壤的培肥效果及经济效益。【结果】紫云英和油菜在盛花期后鲜产量逐渐降低,相应的干物质量呈上升趋势。不同翻压处理对土壤培肥效果影响不同,紫云英盛花期翻压土壤对土壤有机质含量影响最显著,相比基础土壤提高6.6%。紫云英和油菜翻压对后作水稻均有极显著的增产效果,其中紫云英盛花期翻压处理水稻产量最高,达9244.5 kg/ha。油菜成熟期翻压处理的利润(6696元/ha)最高,产投比为2.49∶1.00,其经济效益最优。【结论】土壤培肥效果和经济效益分别以紫云英盛花期翻压处理和油菜成熟翻压处理最优。  相似文献   
3.
不同有机肥及其用量对有机水稻的作用和效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不同有机肥及用量对有机水稻生长分蘖动态、经济性状、产量及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有机水稻施用有机肥可以提高产量,不同种类的有机肥作用不尽相同,油菜籽饼肥作基肥施用能通过促进分蘖,增加有效穗,增加总粒数来提高产量;商品有机肥作基肥施用时,能少量增加有效穗和结实率;农家栏肥适量作基肥施用时能增加有效穗数和每穗总粒数。  相似文献   
4.
培养在附加不同种类的激素和不同激素浓度组合的 MS 基本培养基上的杜仲下胚轴切段,能诱导出愈伤组织,但诱导出的愈伤组织的生物产量及芽数不同:1.含0.2mgL~(-1)~2mgL(-1)BA 和2mgL(-1)ZT的 MS 培养基上,外植体诱导出了愈伤组织和芽,而在附加2mgL(-1)KT 的 MS 培养基上,外植体只能诱导出愈伤组织。2.在 MS+8mgL(-1)BA 的培养基上,只有愈伤组织的产生而无芽的分化,说明8mgL(-1)BA 抑制了芽的发生。3.MS+2mgL(-1)BA+0.2mgL(-1)生长素(NAA、IAA、IBA)的培养基,能促进外植体诱导出愈伤组织,也能分化出芽。  相似文献   
5.
微生物菌肥在有机水稻上的应用技术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有机稻米要求产自良好的生态环境,在整个生产过程中不使用任何化学肥料、化学农药及植物生长调节剂.微生物菌肥是生产有机食品允许使用的肥料.施用微生物菌肥有较明显的促进水稻生长、增蘖、增穗、增重作用,本文着重介绍微生物菌肥在有机水稻生产上不同使用时期的作用,以期指导全县有机稻米生产.  相似文献   
6.
为探讨微生物菌肥在有机水稻上不同用时期的作用,指导全县有机稻米生产,采用田间试验方法,用"富靠奇"微生物菌肥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应用"富靠奇"微生物菌肥有良好的效果,施用时期以移栽前土壤喷施、分蘖前期及抽穗期较好,增产幅度可达14.7%~15.6%,如施用二次可增产16.4%~24.9%。  相似文献   
7.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重发原因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顾慧芬  张惠琴  朱贵平 《安徽农学通报》2012,18(13):107-107,110
2010年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在仙居县局部地区重发,给本县粮食生产带来较大损失。分析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发病特点及原因,提出防治对策,以防范该病再次重发的风险。  相似文献   
8.
在油菜初花期开始,采用摘除低功能叶片的农业防治方法,调查其单因子对油菜菌核病发生的影响。结果表明,摘除低功能叶片对油菜菌核病的病株率防效为25.6%;病情指数防效为23.2%,可以显著降低田间菌源,能有效防止油菜菌核病的再侵染。  相似文献   
9.
对杂交水稻新组合春优58进行"3414"肥料试验,探讨了春优58在不同施肥配方下的产量表现,提出其高产栽培的最佳施肥配方。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