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2篇
植物保护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1.
根据系统调查资料,对柿绒粉蚧 (Eriococcus kaki kuwnan) 在柿树上的空间分布及抽样技术进行了初步探讨,其结果为:柿绒粉蚧种群密度在树冠不同部位的顺序为,垂直方向,下部树冠>中部树冠>上部树冠,下部树冠四个方向依次为西>南>东>北,内外两层以外层密度为高,柿绒粉蚧的空问分布为聚集型,聚集密度在不同部位有所差异,总的表现为低密度,高聚块,高密度,低聚块。在t=1,D=0.2,其理论抽样数为681个样方,但只以东西两侧为取样单位时,同样条件下,理论抽样数下降为475个样方。  相似文献   
2.
枣锈病中期预测模型的组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3.
枣缩果病初侵染来源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1994~1995年于河北、河南两省地采集枣树皮、枣枝、枣头、枣叶、枣吊经分离、培养、鉴定,结果表明引起枣缩果病的4种病原物[1]在树体的各个部位皆可以越冬;分离菌中仍以盾壳霉菌(Coniothyriumsp.)和细链格孢菌(Alternariatenuistenuis)为主,不同病原在树体上的分布也不同,枣吊、枣叶上以A.tenuis为主,其它部位以C.sp.为主。1995年7月用越冬3种真菌分离菌在唐县羊角村作大田接种,接种枣果表现典型的枣缩果病症状,采接种后5d的病果再分离,分离菌与原接种菌一致,证明枣树皮、枣枝、枣头等是枣缩果病菌的越冬场所。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