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综合类   4篇
植物保护   4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硬草为上海市和江苏省淮北地区稻茬麦田的主要恶性禾本科杂草。由于目前尚无较理想防除硬草的麦田除草剂,硬草的发生和危害逐年加重,每年造成约2万吨的粮食损失,已成为该地区粮食生产上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自1989年始,我们对硬草的生物学、生态学特性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并在此基础 探讨硬草的综合防除措施。  相似文献   
2.
不同耕法稻茬麦田杂草发生特点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7-1990年对免耕,少耕(浅旋耕),常规耕的稻茬麦田杂草发生特点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3种耕法麦田杂草群落中,禾本科杂草(看麦娘,硬草)为优势种,群落中的杂草种类无变化,但免耕使田间杂草群落类型向有利于禾本科杂草的方向发展。3种耕法麦田杂草发 生动态呈一致性,表现为冬前一个主出草高峰,次年春季一个次高峰。但免耕麦田杂生的时间早,数量多,出草主高峰明显,草量约为耕翻田的2倍,出草时间也比耕翻  相似文献   
3.
啶虫脒、吡虫啉对麦蚜生物活性及药效的比较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啶虫咪、吡虫啉是我国近期开发的两种高效、低毒的吡啶类杀虫剂[1,2]。为了明确这两种药剂对麦蚜Rhopalosiphumpadi(L-)的生物活性及药效,作者进行了有关的比较试验,现把研究结果报道如下。1 材料与方法1-1 供试药剂3%吡虫啉乳油(imidacloprid),3%啶虫啉乳油(acetamiprid)(扬州农药厂);25%辟蚜雾水分散性粒剂(pirimicarb)(英国捷利康化学工业有限公司)。1-2 室内毒力与速效性测定采用浸渍法[3],虫源采自田间麦蚜自然种群,待测农药用水稀释…  相似文献   
4.
啶虫脒、吡虫啉是我国近期开发的两种高效、低毒的吡啶类杀虫剂〔1,2〕。为了明确这两种药剂对麦蚜(RhopalosiphumpadiL.)的毒力及药效,进行了有关的比较试验。1 材料与方法1.1 供试药剂3%吡虫啉乳油(扬州农药厂),3%啶虫脒乳油(扬州农药厂),25%抗蚜威水分散性粒剂(英国捷利康化学工业有限公司)。1.2 试验方法1)室内毒力与速效性测定:采用浸渍法〔3〕,虫源采自田间麦蚜自然种群,待测农药用水稀释成一系列浓度,把有30~50头麦蚜的叶片浸入药液10s,然后用吸水纸吸干多余药液…  相似文献   
5.
硬草主要生物学特性及防除途径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硬草是上海和江苏淮北地区麦田的主要禾本科杂草。通过对硬草的生物学特性,发生为害规律,与作物之间的竞争以及防除措施的研究,初步认为:1.硬草发生数量极大,对小麦具有较强的竞争能力;2.麦田硬草有较明显的出草高峰,这易受气候因素的影响;3.硬草与小麦竞争的临界期为小麦出苗后的20-50天之间,即小麦主茎叶龄4-6叶期。4.绿肥作物苕子能明显抑制硬草的萌发与生长,利用小麦-水稻-苕子-水稻轮作或小麦-水  相似文献   
6.
寄主植物对甜菜夜蛾酯酶活性及杀虫剂敏感性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寄主植物对甜菜夜蛾的生长发育、羧酸酯酶活性及杀虫剂的敏感性有显著影响。取食甜菜、苋菜、甘蓝、青菜的甜菜夜蛾幼虫历期渐次增加 ,蛹重依次降低 ,而酯酶活性依次增大。 4种不同寄主喂养的甜菜夜蛾对功夫菊酯的敏感性与酯酶活性呈明显负相关性。  相似文献   
7.
小麦种芽对6种酰胺类除草剂敏感性测定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小麦种芽对6种酰胺类除草剂敏感性测定马式廉,袁树忠(江苏农学院植保系扬州225001)江苏省麦田杂草发生及危害面积日益扩大,特别是推行麦田少免耕种植法后,麦田禾本科草的发生量呈上升趋势。使用绿麦隆防除麦田硬草、看麦娘等禾本科杂草的防效欠佳。近些年来,...  相似文献   
8.
1987~1990年对免耕、少耕(浅旋耕)、常规耕的稻茬麦田杂草发生特点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3种耕法麦田杂草群落中,禾本科杂草(看麦娘、硬草)为优势种,群落中的杂草种类无变化,但免耕使田间杂草群落类型向有利于禾本科杂草的方向发展。3种耕法麦田杂草发生动态呈一致性,表现为冬前一个主出草高峰,次年春季一个次高峰。但免耕麦田杂草发生的时间早、数量多、出草主高峰明显,草量约为耕翻田的2倍,出草时间也比耕翻田早5~7d,出草高峰相应提前。在3种耕法的麦田中,以0~5cm表土层可萌发杂草种子分布的比例为最高。免耕麦田的可萌发杂草种子集中分布在0~5cm的表土层中,少耕麦田可萌发杂草种子主要分布在0~5,5~10cm的土层中,而常规耕麦田的可萌发杂草种子在耕作层中分布比例趋向接近。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