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2篇
畜牧兽医   13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除角作为奶牛管理的一项重要措施已被世界各国所公认。当今我国部分奶牛场仅对7—30日龄犊牛采取药物或烧烙除角,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但因奶牛日龄较小,易造成除角后的终身神经障碍性后遗症(约占4—5%)。笔者对4—15月龄奶牛采用“低位除角”试验,取得了满意的效果。这一技术在世界奶牛业发达国家已经应用,在我国尚属首次。现将奶牛低位除角技术的试验情况报告如下。1 材料与方法1.1 供试奶件的选择在8511农场第六牧场随机选出4—15月龄  相似文献   
2.
3.
奶牛隐性酮病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奶牛酮病,也称为乳牛酮血症,最早由Landel于1894年提出。曾用名有乳牛醋酮血病、酮尿病、母牛热、慢热、产后消化不良、低血糖性酮病、牛产后狂燥病等。该病是由于日粮中碳水化合物和生糖物质不足造成脂肪代谢紊乱,使组织中酮体的浓度增高所致一种代谢病。  相似文献   
4.
奶牛尾根部采血技术在奶牛业发达国家早已在兽医临床上广泛应用。笔者通过在奶牛布氏杆菌诊断过程中500头奶牛的实际应用,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现介绍如下。1 材料与方法1.1 奶牛尾根部血管解剖部位  相似文献   
5.
育成牛大肠杆菌性肠毒血症黄忠良,高景喜,马树东,韩光毅(黑龙江省8511农场畜牧公司兽医站,密山158307)我场农7队12~15月龄的育成牛群,于1992年1O月中旬因埃希氏大肠杆菌引起急性肠毒血症23头,经采取防治措施,使疾病得到了控制。临诊症状...  相似文献   
6.
低位除角技术适用于4月龄以上的奶牛。本试验在8511农场第六牧场,对4—15月龄65头健康奶牛,采取低位除角技术。结果表明,除角后奶牛无任何神经障碍性后遗症,对生长发育无不良影响,对采食量、日增重也无影响。低位除角技术扩大了牛群除角的年龄范围,牛群每年只需集中在气候凉爽、干燥的春季除角一次,对牛群来说是最佳的除角技术。  相似文献   
7.
8.
舍饲奶牛吊尾绳在日本已应用多年,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在我国尚极少应用。根据奶牛标准化饲养管理规范规定:奶牛要有一个良好的畜舍小气候,即清洁干净的牛休,清洁无污染的牛床等等,从而达到在管理角度上减少奶牛乳房炎、子宫疾病的发病率,方便奶牛生产、管理人员操作的目的。为此,我们场应用了舍饲奶牛吊尾绳这一新的技术措施,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9.
我们在临床上应用自配的敌百虫软膏治疗奶牛副牛痘,经治32例,治愈29例,现介绍如下。药物:敌百虫20%、呋喃西林2%、吗啉胍  相似文献   
10.
结构性碳水化合物是反刍动物的一种必需营养素.奶牛日粮中含有适当比例的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对其健康、高产有重要意义.本文总结归纳了国内外有关结构性碳水化合物的相关研究文献和资料,分析了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对奶牛瘤胃发酵内环境及终产物的调控作用;对生产性能的影响以及中性洗涤纤维有效性的研究方法等,为科学配制奶牛日粮,实现高效饲养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