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1篇
农学   1篇
综合类   5篇
园艺   3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1997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通过对比试验,筛选确定最适宜毛木耳菌丝生长的培养基为添加蛋白胨或麸皮的PDA加富培养基,菌丝最适生长温度为25℃,最适p H6~7;最适宜栽培料以木屑、棉子壳和麸皮为主料,出耳最适温度为25℃±3℃,栽培方式适合袋栽。  相似文献   
2.
试管琼脂培养基使用后的清除是件较麻烦的作业,尤其是菌种厂因清洗量大,花费时间更多。笔者通过摸索,找到了一种较好的清洗方法,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3.
为了筛选出秀珍菇母种优质培养基配方,以马铃薯、胡萝卜、大豆、芋头、麸皮、红薯等为主料,制作母种培养基,接入秀p-1号菌种,并存放入6℃恒温箱培养,进行母种培养基配方筛选试验。结果表明,效果最好的配方是马铃薯和麸皮为主料的混合配方,菌丝洁白,浓密,粗壮,萌发快,生长速度也快,生长旺盛,爬壁力强。  相似文献   
4.
棉籽壳与木糠不同配比栽培秀珍菇效益比较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筛选出产量高、品质好、效益高的秀珍菇培养料配方,进行棉籽壳与木糠不同配比栽培秀珍菇效益比较试验。结果表明,配方(3)(棉籽壳45%,木糠22%,木粒8.5%,麦皮18%,石膏粉1.5%,食盐1.5%,石灰粉1%,白糖1%,过磷酸钙1%,磷酸二氢钾0.5%)和配方(4)(棉籽壳55%,木糠12%,木粒8.5%,麦皮18%,石膏粉1.5%,食盐1.5%,石灰粉1%,白糖1%,过磷酸钙1%,磷酸二氢钾0.5%)的营养成分比较适合秀珍菇57的生长发育,经济效益较好,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芳香茶花ABC     
自从芳香茶花品种‘克瑞墨大牡丹’、‘玛丽安’、‘甜香水’、‘香神’、‘粉香变’、‘烈香’、‘香太阳’等引进我国以来,人们对芳香茶花产生了浓厚兴趣。本文就有关芳香茶花的一些问题做一讨论。●茶花的香气源自何处? 研究表明,茶花的芳香实际上来自于靠近子房部位的花瓣表皮细胞内及子房周围分泌物中存在的油类挥发性物质,而并非来自雄蕊。由于茶花的香源只存在于花瓣基部组织,所以花朵大小实际上并不影响香气的释放量。  相似文献   
6.
广西桂东南地区林地多,利用林下空地栽培大球盖菇可以节省土地资源,延长在春秋季节的生产时间。本文通过利用林地优势环境条件进行林地栽培大球盖菇试验示范,探索出广西桂东南地区种植大球盖菇适宜播种期、原料和栽培方式及场地要求,并从秸秆预湿、预堆发酵、铺料播种、发菌期管理、出菇期间管理、采收方面入手,总结出大球盖菇林地高效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7.
桂东南地区秀珍菇生产中链孢霉发生特点及防治措施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桂东南地区秀珍菇大面积种植,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发展,也是我国南方秀珍菇栽培的主产区。由于该区长期处于高温高湿的气侯环境,如果秀珍菇种植的培养料处理不当或出菇管理不善,就会遭受杂菌的污染,特别是链孢霉病毒孢子的感染,链孢霉是严重威胁秀珍菇菌丝生长的主要病毒菌,轻则减产,重则会造成绝收,给菇农带来毁灭性打击。笔者论述了桂东南地区秀珍菇栽培中发生链孢霉的特点及防治措施,为生产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为研究在培养料中施加外源硒肥对毛木耳子实体的富硒能力、产量、菌丝长势和子实体经济性状的影响,通过添加硒肥使培养料中硒的含量分别为0、30、60、90和120μg·g-1,进行毛木耳栽培试验。结果显示,使用30、60和90μg·g-1含硒培养料时,毛木耳产量较对照组分别增产2.25%、5.68%和8.72%;毛木耳硒含量分别为2.29、4.40和8.33 mg·kg-1。使用120μg·g-1含硒培养料时产量减少3.16%;毛木耳硒含量为8.86 mg·kg-1。表明添加适宜的硒肥可以促进毛木耳菌丝生长,缩短菌丝满袋时间,并增加产量;而添加过量硒肥则会抑制其菌丝生长,延长菌丝满袋时间,并减少产量。综合考虑产量及国家富硒食用菌标准,推荐毛木耳栽培中添加硒肥的培养料中最佳硒含量为60μg·g-1。  相似文献   
9.
为了筛选出常温条件下保存秀珍菇优质母种配方,试验以马铃薯、竹粒、桑木粒、杂木粒、竹叶、胡萝卜等为主料配制母种培养基,接入秀p-2号菌种,置于实验室内进行常温培养。试验结果表明,效果最好的配方是: 桑木粒和胡萝卜为主料的配方,其菌丝洁白浓密,活力持久,保存期可达6~12个月,只需要半年或一年转接一次即可,达到减少母种转代次数,防止菌种退化的目的。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