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农学   7篇
基础科学   1篇
综合类   3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以引进的9个燕麦育成品种为材料,研究燕麦各农艺性状之间以及与产量的相关性,结果表明,燕麦的产量与千粒重呈显著性正相关关系,与株高、穗长、小穗数和单株粒重呈正相关,但相关不显著;株高与穗长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品种冀鉴003的千粒重为33.03g,产量为309.04kg/667m^2,与其他品种的农艺性状相比千粒重和产量均为最高。  相似文献   
2.
单产的提高是发展玉米产业的核心,推广耐密品种并实现良种良法结合是提高单产的关键,试验是用规范化栽培设计原理时高产栽培技术进行组合,并设计出高密度务件下施肥管理水平,实现高产目标.  相似文献   
3.
<正>大民3307是内蒙古大民种业2006年育成的玉米高产品种,2008年通过内蒙古自治区农作物品种委员会审定(内审玉2008024号)。该品种在兴安盟生育期125d左右,需≥10℃有效积温2 700℃左右,一般产量在12750~13 500kg/hm2,最高产量达15 000kg/hm2以上,累计推广6.0万hm2。1高产栽培技术1.1产量回归方程产量回归方程是采用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选用种植密度(X1)区间值为7 500株/hm2,氮肥施用量(X2)区间值为N 30kg/hm2,磷肥施用量(X3)区间  相似文献   
4.
随着退耕还林地的国家直补陆续到期,解决农户长无生计成为这一政策继续下去的主要问题,本次实验是在林间地上种植矮杆杂粮作物,来增加农户的收入,为解决退耕农户长远生计问题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在新品种引进工作中,对品种优劣的评价往往是引种成败的关键。我们通常的做法是根据原始的品种介绍,在试验田中进行种植比较,通过对熟期、产量、抗性等方面的考察来评判。这对一个新品种来说往往是不公平的,因为作物的不同品种,对田间的温、光、水、肥、密等条件的敏感程度不同,原有的栽培措施在不同地点种植不一定都适用,结果造成很多优良性状不能发挥。[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正在玉米的规范化栽培中,合理密植往往被视为实际应用的关键技术,普遍受到重视。而种植密度与品种特性、气候条件、土壤条件、水肥条件等息息相关,因此一个品种在不同条件下需要调整种植密度,才能达到合理密植的要求。但在实际生产中,农户的种植密度往往要根据种子经销商或品种说明来确定,但常常与实际条件脱节,或密或稀,这些都会使品种潜力不能发挥。2016年,兴安盟种子管理站在品种展示项目田中,增加  相似文献   
7.
采用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原理,对玉米新品种兴农5号在不同密度、不同施肥水平下的产量表现进行研究,从而选择出田间密度和施肥水平的最佳组合,并制定出农艺措施组合方案,为该品种在推广中的配套栽培技术方案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玉米单粒播种技术在兴安盟应用面积不断扩大,应用这一技术不仅节约种子,解决了合理密植问题,而且能简化田间管理,节约种植成本。但应用这一技术,在选择品种、提高种子质量、提高播种质量上与传统种植方式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9.
正燕麦为禾本科燕麦属,一年生草本植物,属于长日照作物,燕麦是最优质的谷类作物以及社会公认的保健功能食品,同时又是很好的饲料、饲草作物。燕麦草纤维质量好、含钾低、适口性好,干物质消化率在75%以上。这种既可为粮,又可作草的特性促进了燕麦产业的发展。兴安盟燕麦的常年种植面积在1.7万~2.0万hm~2,大多集中在农牧交错的高寒冷凉地区,这些地区多为无灌溉条件的旱地,年季间产量和面积变化幅度较大。为了筛选出适合兴安盟地区的燕麦品种,研究不同栽培措  相似文献   
10.
<正>燕麦属于禾本科燕麦属(Avena L.),草本植物,一般分为带稃型和裸粒型两大类。带稃型燕麦籽粒带壳,称为皮燕麦,其主要栽培种为栽培燕麦(A.sativa),大多数饲用,少数食用;裸粒型燕麦籽粒不带壳,称为裸燕麦(Avenanuda),是中国的主要栽培种,大多食用,少量饲用。燕麦是营养价值很高的一年生粮饲兼用作物,燕麦籽粒含有大量易消化和高热量的营养物质显著疗效。燕麦茎叶柔软多汁,粗纤维含量较少,适口性好,蛋白质、脂肪、可消化纤维的含量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