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篇
  免费   4篇
  20篇
综合类   25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菲和芘为多环芳烃(PAHs)的代表物,以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为指标,研究了菲、芘对蚕豆的氧化胁迫;利用彗星实验分析了菲、芘对蚕豆DNA的损伤效应;将蚕豆幼苗根经抗氧化剂维生素E预处理后,暴露于菲、芘污染,研究了DNA损伤与氧化胁迫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供试条件下菲、芘污染导致蚕豆幼苗SOD、POD、CAT活性提高和MDA含量上升,且MDA含量与菲、芘浓度均显著正相关;蚕豆根尖细胞DNA损伤随菲、芘暴露浓度的升高而增大,0~50 mg·kg-1菲污染条件下彗星图像尾矩(TM)值从46.41μm(阴性对照)增加到122.04μm(50 mg·kg-1菲污染处理),增大了162.96%。50mg·kg-1芘暴露下TM值从阴性对照的44.30μm增至110.36μm,增大了149.21%。经抗氧化剂维生素E预处理,蚕豆的DNA损伤程度减小。综上可知,菲、芘对蚕豆产生氧化胁迫并造成根尖细胞DNA损伤,菲、芘诱导的DNA损伤与氧化胁迫有关。  相似文献   
2.
湖北省几种土壤的重金属镉、铜形态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7  
研究了湖北省棕红壤、黄棕壤和和黄褐土中重金属镉、铜的形态差异,分析了重金属负荷水平对土壤重金属形态的影响,结果表明:未污染土壤中重金属镉、铜主要为氧化铁结合态和残渣态,占土壤重金属全量的75%以上;交换态镉含量与土壤pH呈负相关,从未污染土、污染土到镉质土,随土壤Cd负荷提高,土壤中交换态、碳酸盐结合态镉的比例增大,有效地提高,残渣态、氧化铁结合态镉的比例降低,土壤中铜有相似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3.
有机酸对土壤中镉的解吸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研究了酒石酸和柠檬酸对两种不同处理土壤 (镉质土和污染土 )中Cd的解吸行为 ,探讨了介质pH值、支持电解质等对其解吸镉质土和污染土中Cd的影响。结果表明 ,随有机酸浓度升高 ,柠檬酸和酒石酸对镉质土和污染土中Cd的解吸率呈先降低后升高变化 ,出现一波谷 ,波谷位置与有机酸和土壤类型有关。当解吸液起始pH值由 2升至 8时 ,柠檬酸对镉质土和污染土中Cd的解吸率呈降低—升高—降低的变化 ,先后出现一波谷和一波峰 ,且柠檬酸浓度高时变化趋势尤为明显 ;而酒石酸对镉质土和污染土中Cd的解吸率则一直降低。解吸液中支持电解质浓度提高 ,酒石酸对镉质土和污染土中Cd的解吸率增大 ,且以KCl为支持电解质时的解吸率要高于KNO3。  相似文献   
4.
SPE-HPLC/FLD法同时测定水中4种雌激素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研究建立了固相萃取(SPE)-高效液相色谱仪(HPLC)-荧光检测器(FLD)测定水体中4种雌激素(雌三醇、17β-雌二醇、炔雌醇和双酚A)的分析方法.水样过C18固相萃取柱净化浓缩,用5.00 mL超纯水淋洗,15.00 mL甲醇洗脱,洗脱液经氮气吹干后用50%甲醇溶解经HPLC-FLD测定;4种雌激素以甲醇/乙腈/水为流动相(体积比为25:30:45),经Inertsil ODS-SP-C18(150 mm ×4.6mm,5 μm)反相色谱柱分离,激发和发射波长分别为280 nm和310 nm,流速1.0 mL· min-1,柱温40℃,进样量20 μL,以保留时间定性、外标法定量.该方法的线性范围为5.00~1000.00 μg·L-1,且相关性良好(R>0.9999),4种雌激素的仪器检出限为0.107 ~0.271μg·L-1,方法检出限为0.214~0.540 ng· L-1.在自来水中添加不同浓度的雌激素混合标准溶液,测得溶液中4种物质的加标回收率除炔雌醇为55.71%~66.78%外,其余雌激素的加标回收率均大于85%,相对标准偏差RSD(n=5)均小于4%.该方法灵敏度高、检出限低、重复性和精密性良好,能有效去除基质干扰,可用于水体中痕量雌激素的分析测定.  相似文献   
5.
用平衡吸附法研究了湖北省5种类型土壤对K  相似文献   
6.
淮河流域氮肥农药施用的合理性及其环境影响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根据1990-2008年统计数据和相关参数,通过估算农田系统氮素平衡和农药施用水平来分析淮河流域中下游典型区氮肥农药施用的合理性及其对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淮河流域研究区N素盈余量和农药施用量呈增加趋势,1990-2008年按耕地平均,N素盈余量由227 kg·hm-2增加到453 kg·hm-2,农药使用量从7.43kg·hm-2增加到22.63kg·bm-2.从空间差异来看,在研究区的8个县中,6个县耕地N素盈余量在400 kg·hm-2以上,2个县耕地氮素盈余量超过600kg·hm-2;5个县农药使用量在20.00kg·hm-2以上,2个县农药使用量超过30.00kg·hm-2.8个县中N素盈余量和农药施用量最高的分别是最低的2.54倍和5.29倍.综合潜在风险分级结果为:沈丘、淮滨、凤台、寿县属于高风险区,五河、霍邱、颍上属于中等风险区,临泉属于较低风险区.可见,该地区氮肥和农药施用量大,且分布不平衡.  相似文献   
7.
党红交  孙瑞  刘娟  高彦征 《土壤学报》2012,49(3):499-506
采用微宇宙试验方法,以菲和芘为多环芳烃(PAHs)代表物,研究了几种低分子量有机酸作用下黄棕壤中菲和芘的残留和形态。结果表明,老化60 d后土壤中菲和芘的残留含量明显减少;不施加有机酸的对照土壤中,菲和芘的残留含量为10.13和29.18 mg kg-1,去除率为87.33%和63.50%。与对照相比,供试浓度(0~64 mg kg-1)范围内,柠檬酸、草酸、酒石酸等3种低分子量有机酸作用下土壤中PAHs残留含量提高,去除率减小,表明供试条件下有机酸抑制土壤中菲和芘的降解;进一步分析发现,少量(≤4 mg kg-1)的有机酸即可对PAHs降解产生高的抑制效果。微生物降解在PAHs的去除中起重要作用,且芘比菲更抗微生物降解。供试条件下,可脱附态和有机溶剂提取态是土壤中菲和芘存在的主要形态,而结合态残留占总残留的比例很小(<8.5%)。3种有机酸均提高了土壤中可脱附态和有机溶剂提取态菲和芘的残留含量,施加有机酸使土壤中菲和芘的可脱附态含量较对照分别提高了46.67%~749.1%和1.83%~80.20%,有机溶剂提取态则提高了8.73%~375.2%和22.63%~114.3%;低分子量有机酸作用下结合态的菲和芘含量仍很小。  相似文献   
8.
长期施肥对潮土团聚体有机碳分子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采取长期施用有机肥(CM)、一半化肥氮和一半有机肥氮(HCM)、化肥(NPK)和不施肥对照(CK)的土壤,用湿筛法分为大团聚体(2000~250 μm)、微团聚体(250~53 μm)和粉砂 黏粒组分(<53 μm),利用固态13C-核磁共振技术分析了土壤和团聚体中有机质的分子结构特征。结果表明,随着团聚体粒径减小,烷基碳/烷氧碳比值逐渐提高,并与土壤C/N呈显著负相关(R2 = 0.421,p = 0.022),表明随着团聚体粒径减小,有机质的分解程度不断增加。与对照土壤相比,长期施用有机肥(HCM和CM处理)提高了土壤中烷氧碳和羰基碳的相对含量,烷氧碳的增加主要是由于大团聚体中甲氧基和含氮烷基碳相对含量的增加,羰基碳则主要在大团聚体和微团聚体中积聚。施用化肥土壤提高了烷氧碳和烷基碳的相对含量,烷氧碳增加主要是由于大团聚体中甲氧基和含氮烷基碳以及微团聚体中含氧烷基碳相对含量的提高,烷基碳增加主要发生在大团聚体。有机肥和化肥处理土壤中芳基碳相对含量降低1.8%~4.6%,主要是大团聚体和微团聚体中芳基碳比例下降引起的。而在粉砂 黏粒组分中芳基碳和酚基碳均增加,烷基碳相对含量降低5.9%~7.1%,表明施肥更利于芳香碳在小粒径组分中积累,减弱烷基碳在小粒径组分中的积累。结果表明长期施用有机肥可通过大团聚体和微团聚体物理保护肥料带入的大量碳水化合物和有机酸从而提高土壤有机碳含量。  相似文献   
9.
土壤中的有机污染物可从根系进入植物体内,并可进一步通过食物链富集,从而威胁人群健康。植物根际微生物种类繁多、数量巨大,其中很多根际细菌可通过成膜作用在植物根表形成细菌生物膜,协助植物抵抗外界的不良环境或促进植物生长。有机污染物在被植物根系吸收的过程中,多需经过根表细菌生物膜这一特殊界面。综述了根际细菌在植物根表的成膜作用,以及根表功能细菌生物膜对污染物根际环境过程的影响及作用机理,分析了利用根表功能细菌生物膜调控植物吸收有机污染物的可行性,试图为防治土壤有机污染、降低作物污染风险、保障农产品安全等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中英高校环境科学专业课程教学特点比较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介绍了英国知名大学-雷丁大学环境科学专业的课程设置和教学特点,并与我国进行比较,探讨了英国高校环境科学专业教育的优势,分析了我国环境科学专业教育的不足,并就此提出改进意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