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15篇
农作物   1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正> 河南省优质棉基地县科技服务鉴定验收会,于1990年7月30日~8月1日,在太康县举行。农业部委托河南省农业厅主持,由中国农科院棉花所、河南农大、省农科院等单位的领导和专家组成的验收组,实地考察了太康基地县的棉花示范区,并听取太康、新乡、南  相似文献   
2.
我省夏播棉花的面积1983年已达191.68万余亩,占全省棉田总面积的16.4%,一般亩产在百斤以上。预计夏棉种植面积还有扩大趋势。但是,夏播棉发展的前景,将与选育更适宜的早熟品种和合理的栽培技术密切相关,尤其是夏棉产量与品质,是决定夏棉发  相似文献   
3.
豫棉二号是我省选育的第一个无毒棉品种。1986年最高亩产皮棉达143公斤,1987年达150.2公斤。豫棉二号除籽棉、皮棉产量及纤维品质基本赶上或略超过当前生产上大面积推广的豫棉一号外,该品种最大的优点在于棉仁中蛋白质含量高达40—50%,人体所需八种氨基酸齐全,棉油中亚油酸含量达60%左右,棉叶是优质粗蛋白饲料。因此,积极椎广种植无毒棉,对开发我国食品新型蛋白资源和饲料资源具有重要意义。近两年,我们对豫  相似文献   
4.
国家对优质棉基地县科技服务,作为科技面向经济,促进棉花生产发展的一项重要措施。提出了三个为主的指导思想,即:服务生产为主,以示范推广优质棉栽培技术为主,以研究解决优质棉生产中存在的关键技术为主。把研究和示范推广先进的科学技术紧密地结合起来,把科研单位、试验场和试验示范基地紧密地结合起来,使科技人员、各级领导和农民紧密结合来,实现试验、示范推广三结合,科研、生产一体化,产、供、  相似文献   
5.
<正> (一)合理密植是棉花生产上一项简而易行,经济有效的增产措施。单位面积的皮棉产量,是由每亩株数,每株铃数、每铃籽棉重和籽棉的衣分四个因素构成。其中密度和单株结铃数是构成每亩总铃数,即棉花产量的主要因素。但在提高总铃数的同时,还必须重视增加铃重和提高衣分,才能获得高产、稳产。目前我省棉花生产上,密植方面存在  相似文献   
6.
<正> 棉花是我省重要的经济作物,仅原棉产值即占我省种植业产值的14%以上。尤其是以农业为主要收入的豫东棉区,棉花占有更加重要的位置。1980年以来,我省棉田逐年增加,1984年扩大到1700万亩,单产皮棉超过百斤,是我省百年以来植棉面积、单产、总产、棉花产值最高的时期。1984年以后,各地曾出现“卖棉难”的情况,挫伤了棉农的生产积极性。1985年我省棉田猛降至800多万亩,单  相似文献   
7.
<正> 棉花叶枝在棉株的生长发育上起着那些作用?在生产上有那些利弊?我们干1980年对这一个问题进行了初步研究,现将观察结果报告于下:一、棉花叶枝的概念棉花叶枝又叫营养技,群众称之为"油条".一般着生在主茎下部5-7片真叶叶腋间的叶芽长出的为"叶枝",其侧的副芽呈潜伏状态.7-8片真叶以上则由副芽生长发育成为果枝.叶枝生长和主茎相  相似文献   
8.
<正> 为了争取1980年全省棉花大面积平衡增产,现就棉花播种与全苗的有关技术谈几点意见。一、做好棉田及种子的准备工作,为棉花增产打好基础。棉花是深根作物,又是中耕作物,需要土层深厚、肥沃,排水良好的土壤条件,尤其在播种出苗阶段,要求土壤疏松,表墒充足,一般10厘米土壤含水率应保持14—20%。  相似文献   
9.
从1987开始,我们以太康、新乡、南阳三个优质棉基地县作为科技服务的重点,并以点带面指导其他优质棉基地。通过三年来的实践,在生产与科研成果转变为生产力方面均取得明显效果。一、科技服务结硕果1、科技服务提高了棉花产量和品质,促进了粮食增产1987—1989年,河南省均遭受了严重旱、涝灾害。1987和1988年棉花苗期低温多雨,6—7月全省干旱。尤以1988年为甚,如太康县6月份滴雨未下,干旱50余天,土壤30厘米深含水量不足10%,棉花萎蔫。南阳县伏  相似文献   
10.
太康县是国家建设的72个优质棉基地县之一。通过技术服务,1987和1988年棉花生产已有较大幅度的增产。为了进一步发展棉花生产,为振兴农村经济搞好服务,现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一、建立科技服务网络,搞好技术服务:要实现全县100万亩棉花优质、稳产、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