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1篇
林业   1篇
  1篇
综合类   3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对蔺草加工过程中粉尘污染产生源头进行了系统分析,其中拔草工序为产生粉尘量最多的一个环节。对染土改性、改变固色工艺、改进除尘设备3种控制粉尘污染的技术途径进行了分析比较。认为通过对蔺草固色用染土进行改性,结合布置合理的除尘设施,可以在不改变现有固色工艺的基础上,使粉尘污染得到有效控制。随着对蔺草固色机理研究的深入和人们消费观念的转变,采用无染土、纯天然固色工艺将是控制蔺草加工过程粉尘污染的最佳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2.
利用纳米二氧化钛、天然叶绿素等添加物对现用蔺草固色用染土进行改性,在不改变固色工艺的条件下,利用新型染土进行批次固色规模为2 000 kg蔺草的中试试验。对染土改性前后蔺草的表观颜色、耐人造光色牢度、耐摩擦色牢度以及染土的用量等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利用改性后的染土进行蔺草固色,蔺草的表观颜色、耐人造光色牢度及耐摩擦色牢度与原染土相当,同时实际染土用量可降低70%以上。该技术不仅可以节约大量的生产成本,作业环境也会因此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3.
重点介绍了蔺草染土固色新技术的内涵及效果,并对新技术在蔺草加工行业推广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进行了剖析。分析认为蔺草染土固色新技术在降低固色成本、减少粉尘浓度、改善工人作业环境方面具有技术创新性和社会公益性。同时,针对蔺草自身种植、加工特点以及企业对新技术认知过程及风险承受能力分析,认为政府政策激励、行业协会引导以及建立示范基地是该新技术前期推广并最终大范围实施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4.
通过样方调查,采用物种多样性指数和DCCA排序方法,并结合种间联结、种间协变和系统聚类分析,对藏东南川滇高山栎(Quercus aquifolioides)群落的物种多样性及其分布格局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川滇高山栎群落物种数(丰富度)随海拔增高而降低,一定程度的人为干扰(即中度干扰)、较大的林分郁闭度和较矮的林冠层有利于群落物种多样性的增加;另外干旱河谷现象对群落物种多样性格局也有影响。2)群落各层次间物种多样性呈现出草本层>灌木层>乔木层的特征。3)群落种间较高的正负关联比理论上说明川滇高山栎群落结构较为稳定,生态习性和分布差异造就了种间的联结和协变格局。海拔梯度和年均降水量是影响各种群空间分布的主要因素。4)结合种-环境DCCA排序结果、种间关系和聚类分析结果可将川滇高山栎群落中除川滇高山栎之外的48个主要物种划分为4个生态种组。  相似文献   
5.
利用纳米TiO2、叶绿素添加剂、分散剂等有效成分对蔺草固色所用日本染土进行改性处理,在不影响原有固色工艺及固色效果前提下,可使改性后染土的实际用量在目前蔺草固色工艺的基础上降低70%左右,从而降低了固色成本。同时,通过控制染土的实际用量,使作业环境中粉尘浓度在现有基础上降低62%左右,粉尘中游离S iO2含量降低60%左右,从而使蔺草作业环境中的粉尘污染得到有效控制,工作环境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