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林业   1篇
农学   3篇
  1篇
综合类   9篇
畜牧兽医   3篇
  2021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硅酸盐细菌代谢产物对植物生长的促进作用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从根际微生物的角度研究了硅酸盐细菌对植物生长的促进作用。代谢产物对植物生长促进作用最好的是138#菌,处理50天,水稻株高比对照增加27.7%,生物量比对照增加40.2%,硅酸盐细菌的代谢产物对植物生长的刺激作用与浓度有关,低浓度的代谢产物对植物生长有明显的促进作用,高浓度的代谢产物则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代谢产物的作用对根系生长的影响尤为明显。  相似文献   
2.
放干冬水田改一季为两季,是多年来提高水田复种指数增加粮食产量的一个重要方法:但届有一些地方改制后由于整地质量差,排水不好,湿害严重,或者土壤不易化块,在一次放水后,即形成硬块两三年不化,不但小麦产量低、还引起来年大春水稻坐兜低产 。面对这一事实,采用以免耕、浸润为核心的小麦半旱耕作则初步能解决上述问题、例如,半旱小麦能在不排干田水的情况下生长健壮,产量接近或超过当地旱田旱地小麦:  相似文献   
3.
硅酸盐细菌对矿粉和土壤的解钾作用研究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以含钾矿粉和土壤为材料,用硅酸盐细菌进行解钾试验。结果表明,硅酸盐细菌对不同类型矿粉的解钾能力不同:炭渣>石骨子>绿豆岩>正长石。解钾量与矿粉粒径密切相关,随矿粉粉径的减小而增加:y=9.675x-0.721,r=-0.992**。硅酸盐细菌接到土壤后长期培养,可增加土壤中的速效钾,但其增加量不稳定。土壤的营养条件对硅酸盐细菌的解钾效果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4.
农业科技园区建设是四川省一项促进农业科技推广应用、农民增产增收、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举措。总结了四川省农业科技园区发展现状,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关的发展对策,对实现其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福建宁德南阳实业有限公司通过实行优质种猪和商品猪健康养殖、饲料加工、生猪屠宰、食品加工、放心肉配送和连锁专卖等一条龙生产和产业化经营,实施“海暘”放心肉品牌战略,使企业步入良性运转,创出了一条循环经济快速发展和品牌兴企的路子。  相似文献   
6.
硅酸盐细菌的研究现状及展望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硅酸盐细菌的研究现状及展望西南农业大学蒋先军四川省自然资源研究所黄昭贤彭盛德杨雪梅一、概念早在1912年,KPasik就发现了一种芽孢杆菌,用它可以分解正长石等硅酸盐矿物和磷灰石,1930年,原苏联学者亚历山大洛夫从土壤中分离出一种细菌,能分解正长...  相似文献   
7.
8.
将PRA和GIS工具综合运用于新农村建设规划,不仅可以克服"自上而下"式规划的缺陷,也为规划信息的准确定位、快速处理、数据分析提供强有力支撑。该文以四川雁江省级新农村示范片为例,介绍基于PRA和GIS的新农村建设规划方法和技术路线,对半结构式访谈、参与式绘图、问题树分析、空间分析、数据库建设及三维可视化等进行了详细阐述。  相似文献   
9.
川中丘陵地区在上世纪70年代曾大规模种植油橄榄,由于当时国内橄榄油市场价格低和对油橄榄生物生态学特点的认识不足,在上个世纪末逐渐被毁,目前仅少部分得以保存。本文从该区域历史种植和现有油橄榄保存情况,结合该区域的气候资料、土壤检测,并对照油橄榄的生物生态学特点进行分析,指出该区域沙性紫色土中高钙质含量对油橄榄生长与结实起重要补充作用。提出在该区域内选择光照相对较好的阳坡、土壤质地为沙性紫色土适度发展油橄榄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0.
以达州市生态市建设规划为例,介绍了一套全新的生态县(市)建设规划理论、方法与技术体系,即"区域创新斑块理论、景观格局分类方法和三维地理信息系统模拟技术".展示了"城市—农村—半自然—自然"四大景观格局划分方法;把生态县(市)建设任务明确为"区域生态工程—景观生态工程—创新园地工程—生态细胞工程"共四个层次,使生态县(市)建设任务全部落实到空间实地上.在长期从事区域创新和发展格局识别研究工作中,以及在对四川省近20个生态县(市、区)建设规划的实践运用中,初步印证了这一技术体系适用于大区域社会、经济、生态复合系统.在正确理解和表达创新空间、发展动力、景观生态,以及系统目标、发展任务、实现步骤等方面,较好地解决了规划创新性、空间布局直观性和项目实施可操作性等问题,是对传统规划方法的一次变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