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林业   4篇
基础科学   1篇
综合类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1.
“十七大”以来,全国各主要城市先后提出了相应的生态文明建设政策措施,但由于缺少科学的评价体系和评价方法指导,生态文明建设往往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和随意性,致使整体发展失衡性问题不断加大。本研究通过分析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和要求,构建生态文明建设评价体系框架结构,筛选评价指标及指标度量标准,建立生态文明发展水平评价模型;并以滇中城市群为例,对建立的生态文明建设评价体系和模型进行验证;针对城市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的问题,提出对应的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2.
基于2006年和2016年10 m空间分辨率森林分布图,利用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法将云南省丘北普者黑省级自然保护区森林分为7种不同破碎化类型;建立森林破碎化指标,探索保护区森林破碎化特征及其变化情况。结果表明:2006—2016年间,保护区森林景观发生较大改变,各类斑块占森林面积比均有所增加;核心和边缘斑块为森林主要构成,岛屿、穿孔、连接桥、环、分枝斑块占比则相对较小;保护区森林完整性增强,边缘效应降低,连通性和蔓延性改善;各功能区森林破碎化特征存在差异性,核心区森林破碎化低,而实验区刚好相反;缓冲区森林具有较好的连通性和蔓延性。常绿阔叶林是破碎化最大的植被景观类型,孤岛较多,边缘效应大,应重点保护与恢复。  相似文献   
3.
浅析森林旅游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辉  黄晓园  刘永钦 《林业调查规划》2007,32(2):131-133,137
新农村建设要解决的根本问题是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和改善农村生活环境,而这除了需要国家的政策和财力支持外,关键在于农村经济自身的发展.森林旅游地周边农村由于土地与人口的约束,仅依靠农业无法达到新农村建设目标,森林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朝阳产业,有利于其周边农民增收和就业,是该区域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途径.分析了森林旅游在实现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几个目标中的作用,并就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在各级政府要求加快林业科学技术发展的新形势下,云南林业院校科技工作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为此,应明确优先发展的研究领域,合理配置科技资源,建立健全科技管理体系,加强"产学研"结合和科技成果转化,促进林业科技产业化,以适应新形势下的科技环境,为我国林业科技的发展发挥应有的功能.  相似文献   
5.
普者黑省级自然保护区土地利用及景观格局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2006年和2016年丘北普者黑省级自然保护区的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数据,综合运用数理统计和景观生态学理论和方法,对普者黑自然保护区2006-2016年土地利用和景观格局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自然保护区各地类在10年间均向其他用地类型进行相互转化,按各地类变化面积排序为:农用地有林地灌木林地水域未成林地宜林地未利用地建设用地非林地苗圃地疏林地;按各地类面积增加排序为:有林地灌木林地建设用地疏林地无立木林地非林地水域未利用地未成林地宜林地农用地。研究区主要以农用地、有林地、灌木林地、水域和建设用地为优势景观;这几类景观斑块分布相对分散,切割程度和破碎化程度增加。在景观尺度方面,景观斑块总体呈现出多样化、破碎度、形态复杂化;不同类型景观的团聚程度、延展性和连通性减弱,分布离散性增强,呈现出非均衡性、异质性趋势变化的景观格局。  相似文献   
6.
森林城市是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通过分析云南省森林城市建设现状和差距,明确云南省森林城市发展的目标。在科学评价全省16个地(州、市),129个县(市、区)森林城市发展潜力的基础上,构建“五区、四带、三群”的云南高原山地森林城市发展布局,并结合全国森林城市建设先进经验和云南实际情况,提出森林城市发展对策,以期为云南高原山地森林城市建设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2012年2月1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北京隆重举行2011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颁奖大会。党和国家领导人胡锦涛、温家宝、李长春、李克强出席大会并为获奖代表颁奖。李克强主持大会,温家宝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在大会上讲话,来自全国各地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