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农学   2篇
综合类   21篇
农作物   3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分析了江苏省淮南片 1 989~ 1 999年连续 1 0年 (5轮 ) 4 5个小麦品种 (系 )的区试结果 ,其平均产量为 5 .0 661 t.hm- 2 ;年度 (轮次 )间的产量呈现低 -高 -低的演变趋势 ;在产量构成因素中 ,穗数较为稳定 ,且与产量关系不密切 ;而每穗粒数随着产量的起伏表现较大增减 ,与产量呈显著正相关 ;千粒重与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 ,粒重大小基本决定产量高低。本地区目前应用推广小麦品种的出粉率均较低 ;蛋白质和面筋含量以苏麦 6号较高 ,但由于其面团稳定时间短 ,仍不适于制作面包 ;扬麦 1 5 8和宁麦 8号适合制作面条和馒头 ;宁麦 9号为较优质的饼干、糕点小麦。此外 ,还探讨了小麦产量育种的策略和品质改良的重点及要求。  相似文献   
2.
3.
“86优8号”是江苏省农科院粮作所育成的优质、高产、多抗的杂交粳稻新组合。近几年在江苏无锡、常州、如皋和上海崇明等地示范试种,一般亩产均在700kg以上,得到了当地农业部门和农民的好评,种植面积正在进一步扩大。“86优8号”制种,一般平均亩产150kg,高产田块达250kg,现将其制种的关键技术简述如下。  相似文献   
4.
江苏省杂交中粳与常规中粳产量要素比较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通过对2003年和2004年江苏省常规中粳和杂交中粳区域试验产量前三位品种产量要素的比较可知,杂交中粳的大穗大粒优势明显,杂种优势主要体现在穗粒等穗型指标上,而穗数等群体指标和结实率低于常规稻。利用常规粳稻的稳产性和丰产性,发挥杂交中粳的杂种优势,是提高江苏省粳稻产量的一个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5.
小麦梭条花叶病抗源宁麦9号的抗性遗传及利用策略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本试验根据抗、感品 种杂交、回交后 代抗、感性的 表现,研究 分析了抗 梭条花叶 病小麦品 种宁麦 9 号的抗性遗传特点。结果表明,宁麦 9 号对梭条花叶病 的抗性为细胞核 遗传,主要受 2 对基因 控制,抗病性为显性。文中还对如何利用其选育抗 梭条花叶病小麦新品种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6.
为了鉴定水稻对稻曲病的抗病基因,利用157个家系组成的大关稻( Japonica )/IR28( Indica )重组自交系( Recombinant inbred lines ,RIL)群体,采用人工接种方法,以发病病情指数作为表型值。2012和2013年,接种鉴定亲本及RILs对水稻稻曲病致病菌株Pi-1的抗性。利用QTL Cartographer 分析软件,对水稻抗Pi-1菌株基因进行检测分析。2年共检测到7个QTL,分别为位于第2、7、8、11和12染色体上的qFsr2a、qFsr2b、qFsr7、qFsr8a、qFsr8b、qFsr11、qFsr12,单个位点的贡献率为8.5%~17.2%。其中,2012年检测到qFsr2a、qFsr2b、qFsr8a、qFsr11共4个位点;2013年检测到qFsr7、qFsr8b、qFsr11、qFsr12共4个位点。 qFsr11在2年中均被检测到,对性状的解释率为13.5%和17.2%,作用效应使病情指数下降9.9%和14.3%,提高了抗病性。根据抗性位点加性效应方向,qFsr2a、qFsr8a、qFsr8b、qF-sr11和qFsr12等位点是来自于亲本IR28的增效等位基因,而位点qFsr2b和qFsr7的抗性效应方向相反,是来自于大关稻。稳定遗传的抗病位点qFsr11及其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可以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中得以应用。  相似文献   
7.
以育性转换表现为"长光高温下可育,短光低温下不育"反(向)光、温敏核不育种质5021S为材料,5021S与轮回422杂交组合F2作为遗传群体进行育性相关基因的QTL定位,利用124对SSR标记构建了一张全长1 912.3 cM平均图距为14.98 cM的饱和分子连锁图谱。利用Windows QTLCartographer2.5软件,在全基因组范围内检测到4个控制育性相关性状的QTLs位点,分别位于第2、第3、第5、第7染色体上,单个QTL可解释4.5%~32.5%表型变异。其中位于第2染色体上RM5804与RM425之间的qpms-2贡献率为32.5%,第3染色体RM130与RM3405之间的qpms-3贡献率为16.1%。表明5021S的核不育性受2对隐性主基因控制,同时受微效基因调控。  相似文献   
8.
粳型短日不育新种质5021S不育性的遗传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5021S的核不育性受两对隐性主基因控制,同时受微效基因调控,不同遗传背景和环境条件会影响到育性的表现. 对5021S×Lunhui422和5021S×Dular的两个F2群体的小穗育性进行遗传分离,结果表明:5021S的育性受两对加性主基因控制,5021S×Lunhui422组合主基因的遗传率为48.3%,5021S×Dular组合主基因的遗传率为52.35%.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南粳晶谷高产的光合生理特性,总结高产品种的光合优势,为高产水稻品种的选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南粳晶谷及其父母本为材料,研究南粳晶谷及其父母本从孕穗期到开花后42 d植株地上部干物质积累与分配、叶片光合生理特性和叶绿体超微结构。【结果】南粳晶谷的每穗粒数显著多于父母本,单位面积总颖花量比父母本多14%~27%;剑叶面积显著大于父母本,抽穗后地上部分干物质量始终高于父母本,灌浆后期向穗部转运量高;剑叶净光合速率在生育后期显著高于父母本,且高光合速率持续时间长;剑叶电子传递和光合性能指数PSⅡ光能转化性能都显著优于父母本,核心天线蛋白CP43、CP47在强光高温下的稳定性和调整能力优于父母本;叶绿体基粒片层垛叠程度高,叶绿体结构稳定,叶绿体衰败速度慢。【结论】南粳晶谷高产的光合特性是光合面积大,叶绿体结构稳定,高光合性能持续时间长;叶片PSⅡ光化学效率高,光合机构能量分配合理;最终表现为净光合速率高,光合产物多,转运效率高。  相似文献   
10.
多效唑拌种对小麦形态及增产效应探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小麦宁麦10号用不同浓度多效唑溶液拌种,结果表明,多效唑浓度为200-300mg/kg时,能够极显著地控制株高,降低节间长度,基部节增粗,茎臂增厚和增加重长比,优化株型,从而有效地倒伏,同时具有提高上部叶片的光合面积,增加每穗粒数和提高粒重的增产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