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农学   3篇
综合类   3篇
农作物   1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0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为了明确宁麦资126的最适播期、播种密度、氮肥施用量和氮肥运筹,以小麦新品种宁麦资126为试验材料,在大田条件下设置3个播期(11月5日、11月15日、11月25日)、3个种植密度(225万、300万、375万株/hm~2)、3个施氮水平(187.5、225.0、262.5 kg/hm~2)、3个氮肥运筹(基肥∶壮蘖肥∶拔节肥∶孕穗肥分别为7∶1∶2∶0、5∶1∶2∶2、3∶1∶3∶3)、2个裂区试验,研究播期、播种密度、氮肥施用量和氮肥运筹对宁麦资126生长及产量的影响。结果发现,播期和密度对宁麦资126的生长及产量均具有一定的影响,随着播期的推迟,宁麦资126全生育期缩短,群体茎蘖数逐渐减少,产量先增加后减少,但迟播(11月25日播种)也能获得高产;随播种密度的增加,群体茎蘖数逐渐增加,产量也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但差异不显著;随施氮量的增加,产量及构成因素均呈显著增加趋势;氮肥运筹以基肥∶壮蘖肥∶拔节肥∶孕穗肥=5∶1∶2∶2处理产量最高。宁麦资126在江苏淮南地区种植以11月15日左右播种、基本苗为300万株/hm~2、氮肥用量为262.5 kg/hm~2、氮肥运筹为基肥∶壮蘖肥∶拔节肥∶孕穗肥=5∶1∶2∶2时能够获得较高的产量。宁麦资126是一个耐迟播、耐肥、高产小麦新品种。  相似文献   
2.
TA2027是一个高抗白粉病的一粒小麦种质.本研究利用F2群体和F3家系的抗性鉴定资料分析了TA2027抗白粉病的遗传.群体内各单株的抗性表现出连续性变异,分布峰明显偏向感病亲本.标记分析表明TA2027的抗性主要受染色体5AL上的一个隐性主效QTL控制.在区间作图中,该QTL被定位在Xcfd39/Xmag1491-Xmag1493区间,文中将其定名为Qpm.nau-5A.Qpm.nau-5A解释了59%以上的表型变异.Qpm.nau-5A是目前发现的第一个位于染色体5AL的小麦抗白粉病主效QTL.  相似文献   
3.
小麦纹枯病抗源的遗传多样性及抗性基因位点SSR标记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揭示小麦纹枯病抗源的遗传多样性,发掘优异的抗性种质,利用沟带接种法对前期筛选出的88份抗性种质进行了3年田间抗性鉴定,鉴定出抗或中抗纹枯病的小麦种质32份。利用分布于全基因组的SSR标记对这些抗源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59个SSR标记共检测到308个等位变异,每个标记可以检测到2~13个等位基因,平均5.2个;多态性信息含量(PIC)的变异范围为0.12~0.89,平均为0.61,表明材料的遗传丰富度较高。根据聚类分析和主成分(PCA)分析,32份小麦纹枯病抗源按照遗传相似系数可划分为2个组群,国外引进品种和国内改良品种聚为一类,国内农家品种聚为一类,并且与地理分布特征相符。利用与纹枯病抗性QTL紧密连锁的14个SSR标记对32份抗源进行基因型分析,发现与抗性QTL连锁的2BS上的Xwmc154和7DS上的Xbarc126普遍存在,可用于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在武农148、陕983、陕农78、Coker 983、H-Line、Mason和Compair中仅检测到一个已报道的抗病QTL,而在Tyalt中没有检测到已知抗病QTL,这些材料有可能携带新的纹枯病抗性基因/QTL,可以在育种中加以利用。  相似文献   
4.
针对淮南麦区小麦品种同质化日趋严重的现状,本研究配制了资02-193/扬麦15//Tabasco的复交组合,利用分子标记辅助育种与常规育种相结合的方法,经系谱法培育出了优质高产抗病小麦新品种——宁麦资518(参试名:宁麦资15318)。通过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鉴定到该品种中含有白粉病抗性基因Pm48和赤霉病抗性基因QFhs.crc-2DL。2017—2019年在江苏省淮南组区域试验中,2年区试平均产量508.39 kg/667 m2,较对照扬麦20增产5.83%。宁麦资518株高81 cm左右,有效穗数为32.0万穗/667 m2,穗粒数36.1粒,千粒质量48.4 g。该品种春性、中熟,分蘖能力较强,穗密度较高,结实率高,千粒质量较高,产量三要素协调,产量高,综合抗病性较强。宁麦资518分别于2020年和2021年通过江苏省审定,并获得国家植物新品种权,该品种适合在江苏省淮南麦区种植。  相似文献   
5.
小麦纹枯病是一种危害小麦茎基部的土传真菌病害,近年来在我国长江中下游和黄淮麦区发生日趋严重,限制了小麦的高产稳产。当前生产上推广品种对纹枯病的抗性普遍较差且抗病育种进展缓慢,究其主要原因是纹枯病抗源匮乏。为发掘小麦纹枯病稳定抗源,本研究采用土表接菌法和滚动鉴定的方式,连续10年在3个环境(南京大田、六合大棚和水泥池)下,对共计384份小麦种质资源进行了成株期纹枯病抗性鉴定。结果表明,携带小麦近缘种属遗传物质的近缘种质抗性较好,国外引进种质次之,国内育成品种(系)抗性较差。鉴定出成株期对纹枯病呈稳定抗性的种质3份,分别为小黑麦09R1-29、美国引进种质Glacier和Steele;鉴定出呈稳定中抗的种质44份,包括淮麦920等育成品种(系)11份,辉县红等地方品种2份,Scout等引进种质11份,来源于黑麦、簇毛麦、偃麦草、人工合成小麦等的近缘种质20份。这些小麦成株期纹枯病新抗源可为抗纹枯病研究和抗病新品种培育提供种质资源。  相似文献   
6.
Pm48为本实验室鉴定的一个抗白粉病新基因。为精细定位该基因,利用混池ddRAD测序鉴定了81个与该基因关联的序列,开发了STS标记Xmp931,转化了CAPS标记Xmp928、Xmp930和Xmp936;同时,利用粗山羊草基因组序列开发了71个基因组SSR标记,定位了其中的Xmp1089和Xmp1112。在115个宁糯麦1号′Tabasco衍生的F2:3家系中,Xmp928与目的基因共分离,Xmp1112位于近着丝粒方向处距抗病基因3.1 c M。在671个纯合感病家系中,标记Xmp928仍与目的基因共分离。利用3个中国春5DS缺失系,最终将Pm48定位在小麦5DS上0.63–0.67的臂区段中。  相似文献   
7.
选取145份长江中下游麦区小麦种质以及1份美国种质和1份意大利种质进行籽粒多酚氧化酶(PPO)活性分析及2个主效基因等位研究.结果表明长江中下游麦区种质间籽粒PPO活性差异明显,具有很大的遗传改良潜力;运用2个PPO活性主效基因的功能标记检测上述147份种质,发现4种基因型PPO活性均值大小顺序为:Ppo-D1aPpo...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