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7篇
  免费   3篇
农学   4篇
综合类   34篇
农作物   10篇
畜牧兽医   8篇
园艺   4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桑椹原浆为原料熬制桑椹膏,设置电磁炉加热功率为400 W、800 W,桑椹原浆与水的体积比为1∶1和1∶2,并组合为4组加工条件,检测分析不同加工条件下桑椹膏在熬制过程中的总糖、葡萄糖、果糖、蔗糖含量及体外抗氧化活性变化。4组条件下桑椹膏熬制过程中的总糖含量变化较小,葡萄糖含量不断升高,果糖含量则逐渐下降,除桑椹原浆与水的体积比为1∶1、加热功率800 W条件下熬制桑椹膏的葡萄糖和果糖含量较高外,其余3组条件下熬制桑椹膏中的葡萄糖和果糖含量差异较小;桑椹膏的体外总抗氧化能力以及对超氧阴离子自由基和羟自由基的清除活性随着熬制时间的延长逐步下降。试验结果提示,在桑椹膏熬制过程中果糖要先于葡萄糖参与美拉德反应,过长的熬制时间会影响桑椹膏产品的抗氧化活性,加工条件以桑椹原浆与水体积比为1∶1、加热功率为400 W较佳,能较好地保持桑椹膏的营养与保健品质。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不同年份陈皮挥发性成分差异。【方法】以贮藏时间分别为 1 年(2017 年)、5 年(2013 年)和 15 年(2003 年)的新会陈皮为研究对象,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分析陈皮挥发性成分。【结果】3 个不同贮藏年份的陈皮中共检测到 61 种化合物,且在一定贮藏年限内,随着贮藏时间延长,陈皮挥发性成分的种类及其含量发生显著改变,其中贮藏 1 年陈皮中有 34 种挥发性成分,贮藏 5 年和贮藏 15 年陈皮中分别有 38、39 种。在陈皮贮藏过程中,烯烃类和萘类化合物相对含量先增加后减少,酯类、酚类和醇类物质含量先减少后增加,醛类化合物含量逐年递减,而烷烃类物质只在贮藏 5 年的陈皮中检测到。【结论】在陈皮贮藏 1~15 年间,随着陈皮贮藏时间延长,陈皮挥发性成分的种类越来越丰富,为陈皮“陈久者良”的说法提供更加全面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筛选适宜佛手浆发酵的芽孢杆菌并开发具有活菌型的益生菌发酵佛手软糖。【方法】将枯草芽孢杆菌(BS168)、地衣芽孢杆菌(BL02)和凝结芽孢杆菌(BC30)3种益生菌分别接种至杀菌后的佛手浆中,研究发酵过程中芽孢杆菌的生长曲线、营养成分和抗氧化能力的变化,分析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并探讨芽孢杆菌在软糖制备中的存活率。【结果】3种芽孢杆菌均能在佛手浆中生长,其中以BC30生长最好,发酵48 h活菌数可达8.35 log CFU/g;果糖、葡萄糖、蔗糖含量和pH值在发酵过程中逐渐下降,以BC30组下降较多;3种芽孢杆菌发酵过程中,总酚含量均有所下降,其中BC30对总酚的保留最好,发酵48 h时总酚保留率为91%,且总黄酮含量(105.9 g/kg)最高;此外,BC30还能提高佛手浆的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与未发酵佛手浆相比,发酵48 h时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提升7.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发酵佛手浆清除DPPH自由基能力与凝结芽孢杆菌数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与总酚和总黄酮含量无显著相关性。制备的益生菌发酵佛手软糖中,BC30活菌数达7.5 log CFU/g。【结论】3种芽孢杆菌中,以BC30最适宜进行佛手浆发酵,发酵对抗氧化能力的提升有正向积极贡献,以其为原料开发的软糖活菌数较高。研究为富含活菌的发酵佛手软糖开发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4.
探讨新鲜的新会茶枝柑果皮在常温下自然发酵(水封的方式隔绝外界空气)过程中,天然微生物菌群、糖组分、有机酸组分、色泽、多酚和抗氧化活性等品质指标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茶枝柑果皮在自然发酵期间,乳酸菌和酵母菌是其主要优势生长菌;茶枝柑鲜皮的质构保持较好,并且发酵期间茶枝柑果皮的颜色逐渐由青绿色变为暗褐色。茶枝柑果皮中的多酚主要以可溶性结合酚的形式存在,发酵期间,多酚含量和抗氧化活力的变化呈正相关性。此外,发酵期间间断的开盖换气处理能加快茶枝柑果皮的颜色褐变,但对天然微生物菌群、糖组分、有机酸组分、多酚和抗氧化活性等指标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5.
以荔枝酒为原料,研究初始酒度、接种量、温度、装液量对摇瓶发酵(Liquid Flask fermentation,Lfl)和静止发酵(Liquid Static fermentation,Lst)2种液态醋酸发酵方式的影响。以总酸产量为优化指标,首先根据单因素实验确定影响总酸产量的因素和水平,然后通过正交试验分别获得了摇瓶和静止发酵生产荔枝果醋的较优工艺条件。荔枝果醋摇瓶发酵工艺条件为:初始酒度7%(v/v)、接种量5%、温度27℃、装液量100 mL/500 mL,在此条件下,荔枝果醋总酸含量为69.72 g/L,酒精转酸率为95.48%。静止醋酸发酵工艺条件为:初始酒度9%(v/v)、接种量5%、温度27℃、装液量100 mL,在此条件下,荔枝果醋总酸含量为73.66 g/L,酒精转酸率为78.46%。  相似文献   
6.
7.
本研究探讨了超高压协同温热和2种抗菌肽(Nisin和?-聚赖氨酸)对榴莲泥的杀菌效果。结果发现,当低于400 MPa的超高压常温下处理5 min后,榴莲泥中菌落总数几乎没有下降;当超高压的处理压力上升到500MPa时,残留的菌落总数下降了3 log CFU/g;处理5 min后,随着时间的延长,菌落总数的残留量下降不再明显。当温度低于25℃时,温度对超高压处理的杀菌效果影响不大;当温度提高到45℃后,杀菌效率提高1.5 log CFU/g。Nisin和ε-聚赖氨酸的添加能提高超高压的杀菌效率,但?-聚赖氨酸对超高压杀菌效率的提高效果明显低于Nisin,并且?-聚赖氨酸对榴莲泥中芽孢的生长作用的抑制效果较差,而Nisin能较好地抑制榴莲泥中芽孢的生长繁殖。  相似文献   
8.
不同紫肉甘薯品种饮料加工特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9个广东紫肉甘薯品种饮料在室温贮藏条件下的稳定性进行比较,探讨了不同紫肉甘薯品种饮料的加工特性。结果表明:贮藏期间,各紫肉甘薯品种饮料的pH值、可溶性固形物、总酚含量没有显著变化;广薯11-173、广薯12-87、广薯13-79的沉淀率显著增加,贮藏30 d后分别增加58.6%、105.8%和68.4%,而相对浊度在前15 d急剧下降,说明悬浮稳定性差,适合澄清处理后加工成清汁;广紫薯2号、广紫薯8号、广紫薯9号、广紫薯10号、广薯13-203的沉淀量较少,相对浊度稳定无显著变化,适合浊汁的加工;贮藏期内广紫薯9号饮料色泽变化最小,总色差值ΔE*增加5.70;总酚以广紫薯9号最高,达到150.5 mg/100mL,其次是广紫薯10号和广薯11-173;花色苷的含量以广紫薯10号最高,达到20.5 mg/100mL,其次是广薯11-173和广紫薯9号,适用于功能饮料的开发。  相似文献   
9.
广式凉果成品中的微生物种群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16类广式凉果中的菌落总数、真菌总数及其中的微生物种群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大部分凉果产品的菌落总数和真菌总数都比较低,符合国家标准,只有2类产品的菌落总数不符合国家标准:在16类凉果产品中分离到44株菌株,其中含有芽孢的细菌32株、不含芽孢的细菌3株、酵母4株、霉菌5株.含有芽孢的细菌是凉果中最主要的微生物种群,分属芽孢杆菌属中的11个种,其中地衣芽孢杆菌有16株,此外还发现了对人体健康有一定威胁的腊样芽孢杆菌和炭疽芽孢杆菌.  相似文献   
10.
试验以GC-MS为手段,探究了不同果渣添加量与不同杀菌方式对桑葚(Fructus mori)蒸馏酒中高级醇浓度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桑葚蒸馏酒中含异丁醇、3-甲基丁醇、2-甲基丁醇3种高级醇,且随着果渣添加量的增加,高级醇浓度先减少后增加,3-甲基丁醇、2-甲基丁醇在300 g果汁中添加50 g果渣时浓度最低,异丁醇则在添加75 g时浓度最低;热杀菌效果最好,但是参与到联合灭菌中,维果灵还是具有很好的市场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