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农学   3篇
综合类   5篇
农作物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3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1.
西农棉35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选育的高产稳产棉花新品种,2009年通过陕西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该品种抗枯、黄萎病,丰产潜力大,适应性广,在黄河流域棉区具有较强的产业竞争优势以及良好的生产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
赤眼蜂防治棉铃虫的生态效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81~1984年连续4年研究结果表明,螟黄赤眼蜂防治第2代棉铃虫效果显着,1981~1984年田间放蜂后棉铃虫卵被赤眼蜂寄生率分别为68.9%、65.3%、66.8%、70.1%.同时棉田各种天敌受到保护,总量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3.
高产稳产杂交棉新品种西农棉35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1选育经过 西农棉35(原名陕35)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棉花杂种优势利用课题组进行陆地棉品种间杂交配制的杂交棉F1代。2003年组配组合,2007—2008年参加陕西省棉花品种区域试验。2009年4月通过陕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陕审棉2009001]。  相似文献   
4.
赤眼蜂防治菜粉蝶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菜粉蝶天敌的研究结果表明,广赤眼蜂是防治甘兰菜粉蝶的最佳蜂种,人工繁殖后释放75万头/hm^2,卵寄生率平均高达86.2%,比螟黄赤眼蜂,松毛虫赤眼蜂和对照(未放峰)分别高83.2%,85.1%和85.7%,放蜂田不再施药,各种自然天敌得到保护,数量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5.
对关中棉区转基因抗虫棉DPC化控的适期、适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中等肥力7.5万株/hm2密度条件下,初花期用DPC30g/hm2化控对转基因抗虫棉的株型控制、叶面积分布、开花成铃和棉铃素质效果良好。蕾期化控延缓了前期弱生长势的转化进程,并对以后生长发育产生影响,花铃期化控作用较小。因此,转基因抗虫棉DPC化控应采取蕾期不控,初花期适量控,花铃期酌情控的模式。  相似文献   
6.
基于棉花生态技术栽培理论的研究 ,给麦棉两熟区及麦棉套种区提供生育期较短的适宜品种和合理密度 ,2 0 0 1~ 2 0 0 2年在蒲城基点对省内选育的秦荔 5 34、陕 2 786早熟品种及外引的839选系、中 16、中 10、中 4 2 7、中 375 (早 )进行了品比和密度试验。结果表明 ,839选系 ,中16分别比 (CK)中 4 2 7增产 5 7 4 6 %和 11 97% ,且农艺性状良好。密度以 12~ 15万株 hm2 为宜。  相似文献   
7.
经 3a (1995~ 1997)研究证明 ,早播 (3月 2 5日左右 )放苗喷高脂膜的较正常播期 (4月 5日~ 10日 )和早播放苗不喷高脂膜的分别增产 10 3%和 8 1%。同时表现出有利棉花稳长早发 ,早播放苗时喷高脂膜和不喷高脂膜的棉株高度基本相同 ;蕾期调查 ,单株蕾数多 0 2 6个 ;铃期调查 ,单株铃数多 2 0 1个 ;脱落率下降 10 33%。  相似文献   
8.
<正>1.选育经过西农棉35(原名陕35)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棉花杂种优势利用课题组通过陆地棉品种间杂交配制而成的杂交棉新品种。2003年组配组合,2007~2008年参加陕西省棉花品种区域试验,2009年4月通过陕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陕审棉2009001)。  相似文献   
9.
我国棉花抗黄萎病育种研究进展及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棉花黄萎病抗性育种研究的评述和分析,探讨抗病育种工作急待解决的问题,以提高育种工作成效.  相似文献   
10.
试验结果表明,引进的隐性核雄性不育系抗A2与抗A3,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三原棉花试验站表现完全雄性不育,且不育性稳定,其不育性受一对隐性基因控制;测试品系的细胞质对2个不育系基因缺乏恢复能力;2个不育系产量性状的一般配合力与常规品种中棉所41号相比仍有一定差距,纤维品质性状一般配合力优于中棉所41号;不育系抗A2各性状配合力总体上优于抗A3,是目前杂优育种可利用的亲本。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