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农学   3篇
综合类   2篇
农作物   1篇
畜牧兽医   1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0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畜牧业的发展不仅推动了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也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保障,现有的特色畜牧业是对传统畜牧业的突破,是时代进步的重要标志。对于如何在特色畜牧业经济发展中实施品牌战略成为畜牧业共同关注的问题之一。本文通过对实施品牌战略和大力发展特色畜牧经济进行研究分析有一定的经济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生物工程技术与蛋白食品生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人灰面临着严重的蛋白质短缺。解决这一难题的希望之一就是生物工程技术。生物工程将为人类创造出高蛋白质含量、的农作物新品种,生长较快的食畜品种;然而蛋白质含量高、氨基酸比较完全、数十分种就能倍增的以惊人的速度生长的某些微生物,则更是解决人类蛋白质短缺的一个极具吸引力的途径。  相似文献   
3.
8—羟基喹啉和对苯基苯酚寡聚物酶促合成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辣根过氧化物酶催化下,8-羟基喹林和对苯基苯酚发生共聚反应。通过调节共聚单体(8-羟基喹啉和对苯基苯酚)加料比和体系中二氧六环与水的比例,可以控制8-羟基喹啉在聚合物中的含量。从而建立了合成了不同组成共聚物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为了获得直丝紫链霉菌Streptomyces rectiviolaceus A8最佳发酵水平,并初步确定其代谢生物活性物质以及对水稻纹枯病的防控效果。本研究通过碳、氮单因素试验,正交试验和发酵条件的优化,确定其最佳的发酵条件;通过气相色谱-质谱技术(GC-MS)对菌株A8产生的活性物质进行初步检测,将鉴定出的不同组分以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和蜡状芽胞杆菌Bacillus cereus作为指示菌进行生物活性测定试验;同时在大田开展菌株A8对水稻纹枯病的生防效果研究。结果显示菌株A8的最佳发酵配方为:可溶性淀粉3%,黄豆粉0.6%,酵母膏0.4%,NaCl 0.05%,K2HPO4·3H2O 0.05%,MgSO4·7H2O 0.05%,FeSO4·7H2O 0.001%;最佳发酵条件:装液量100~200 mL/500 mL,接种量3%~7%,培养温度28℃~31℃,初始pH 7.0~8.0;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菌株A8发酵液粗提物进行了分离和鉴定,共鉴定出26个化合物,其中3-甲基-1,2-环戊二酮、1,2,4,5-四甲基苯和二氢-3-亚甲基-2,5-呋喃二酮对立枯丝核菌的抑菌率达到70%以上,二氢-3-亚甲基-2,5-呋喃二酮、2-呋喃羧酸,酰肼、邻苯二酚和3-甲基-1,2-环戊二酮对蜡状芽胞杆菌的抑菌作用较强,该放线菌具有潜在的同时抑制真菌和细菌的作用,对开发广谱生防制剂提供很好的材料。田间防效试验结果表明,菌株A8对水稻纹枯病有一定的防效,防治效果与枯草芽胞杆菌BT205相当。  相似文献   
5.
为在位于低纬高原的云南精准挖掘小麦和大麦新品种高产潜力,为新品种示范推广提供参考,叙述了“宽窄行中耕促茎节长根法”栽培措施、“四定两不定”施肥技术和绿色防控集成综合配套技术,以期达到小麦和大麦超高产目标。  相似文献   
6.
为探明枣树挥发物吸引红缘天牛成虫的原因,应用触角电位仪和嗅觉仪分别测定红缘天牛成虫对6种枣树挥发物的电生理反应和嗅觉行为反应。结果表明:试验所选的6种化合物均能引起红缘天牛的触角电位反应,随着浓度增加,电生理反应逐渐增加,当刺激物的浓度达到100μg/μL时,红缘天牛对6种化合物的EAG达到最高值。红缘天牛雌雄成虫对正十一烷的触角电位反应相对值均为最大,分别可以达到2.34、2.29。在嗅觉行为反应测定中,正十一烷和乙酸叶醇酯对红缘天牛雌雄成虫产生明显的引诱作用。本研究为进一步研发红缘天牛植物源引诱剂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8.
云大麦 10 号是以云大麦 1 号为母本、 06YD-6 为父本进行杂交,经系统选育和夏繁加代选育而成的分蘖力强、高产稳产、抗倒伏和适应性广的饲用大麦品种,于 2020 年通过国家农业农村部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登记,登记编号: GPD 大麦(青稞)( 2020 ) 530019 。该品种适宜在云南海拔 1000~2400m 秋播大麦种植地区种植。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