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农学   4篇
综合类   3篇
农作物   1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3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通过再生高粱促芽肥施用时期、施用量及发苗肥施用量对产量及产量构成因子影响的研究,初步摸索出了再生高粱促芽肥的最佳施用时期为头季收获前10~15d,促芽肥及发苗肥的最佳施肥量均为10kg/667m^2。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索三峡库区实施直播稻生产的丰产性,研究该区域实施水稻直播所适用的除草、抗倒等技术。[方法]用该区域生产上推广的水稻品种(深两优5814、万优481、杨粳508和丰优香占)作材料,分别在甘宁镇冠丰村及龙沙镇岩口村开展直播试验,通过施肥控制、田间水浆管理、除草剂施用等方法,综合防治田间杂草。[结果]试验产量变幅为8 446.5~9 423.0 kg/hm~2,均较常年当地生产水平高,其中产量最高的是万优481(为9 423.0 kg/hm~2),其次是深两优5814(为9 264.0 kg/hm~2),产量最低的是丰优香占(为8 446.5 kg/hm~2)。全生育期变幅为138~155 d,其中,万优481最短(为138 d),深两优5814最长(为155 d);株高变幅为125.6~132.3 cm,其中丰优香占最高(为132.3 cm),杨粳508最矮(为125.6 cm)。甘宁镇冠丰村试验点,田间有少量稗草未除尽,无其他杂草危害;龙沙镇岩口村试点,有少量稗草及其他杂草危害。所有参试组合均未发生倒伏。[结论]在试验区域进行水稻直播,具有获得高产的潜力。在杂草防治方面,利用两"封"一"杀"除草模式,基本能控制住田间杂草生长。通过田间肥水管理等,建立较好的根系结构,可以有效防止倒伏。  相似文献   
3.
以26个常规粳稻和籼粳杂交稻品种为材料,初步研究和分析了粳稻品种在渝东北地区种植的生育期、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结果表明,早熟或中熟中粳品种在渝东北地区生育期较为适宜,在育苗移栽和人工直播条件下均可安全生产,其中甬优1540、甬优1852、甬优2640、甬优3752、甬优4149、甬优4949、甬优4953、甬优6715、甬优7053等9个甬优系列早中熟籼粳杂交稻品种在人工直播栽培和育苗移栽条件下均表现出较高的产量水平。  相似文献   
4.
5.
头季高粱收获后,留桩高度不同,高粱再生季的产量及主要经济性状差异很大。本试验研究了留桩高度对再生高粱株高、茎粗、稳长、稳粒数、千粒重、稳粒重等经济性状和有效稳、生育期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头季高粱收获后,蓄留再生高粱的最佳留桩高度为近地面顺l节。  相似文献   
6.
酿酒高粱氮、磷、钾肥平衡配施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三元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方案,在万州区高粱主产区进行了高粱纯氮、磷、钾肥不同用量及配比试验研究,通过试验建立了产量与肥料因子的函数模型,并进行数学模拟寻扰,探索了种植“泸杂四号”高粱的氮、磷、钾肥平衡配方施用方案。研究结果表明:获得泸杂四号产量最高(487.85kg/667m^2)的施肥方案为:施纯N15kg/667m^2,P2O5 12kg/667m^2,K2O 12kg/667m^2。  相似文献   
7.
[目的]筛选出适于丘陵山区直播的水稻品种。[方法]以杂交籼稻、常规籼稻、杂交粳稻和常规粳稻4个类型共14个品种作为试验材料,采用人工直播方式播种,在不同的生育时期对其农艺性状等进行调查,成熟期进行取样考种和测产,并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结果]杂交籼稻万优66、万优481、杂交粳稻1503、1505和常规粳稻中科8号产量均超过10 500 kg/hm2。其中,万优66最高,达11 274kg/hm2,其次是万优481,为11 134.5 kg/hm2。且农艺性状方面也较适于直播,可作为水稻直播推广使用。[结论]综合考虑,如果是采取人工收获,可优先选用两个籼稻品种万优66、万优481;若采用机械收获,应选用3个粳稻品种中科8号、1505、1503。  相似文献   
8.
再生季高粱促芽肥及发苗肥施用研究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再生高粱促芽肥施用时期、施用量及发苗肥施用量对产量及产量构成因子影响的研究,初步摸索出了再生高粱促芽肥的最佳施用时期为头季收获前10~15d,促芽肥及发苗肥的最佳施肥量均为10kg/667m2.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