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9篇
农作物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72 毫秒
1.
通过棉粕、茶粕、菜粕、芝麻粕四种饼粕在基肥和追肥两种施用方式下对植烟土壤重金属镉的形态和初烤烟叶镉的含量的影响表明:(1)茶粕和菜粕作基肥施用,可显著降低植烟土壤中容易被烟株吸收的水溶态镉和弱酸提取态镉的含量,提高植烟土壤中不能被烟株吸收的还原态镉和残渣态镉的含量;(2)茶粕和菜粕作基肥施用,降低初烤烟叶中重金属镉含量的效果最好,有利于提高烟叶生产的安全性,是烟区施用饼肥的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2.
氮是水稻吸收最多的营养元素,施氮量是影响水稻产量的主要因素.研究了纯氮不同施用量(0、97.5、156、175.5、195 kg/hm2)对杂交晚稻T优272产量和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氮肥施用量对水稻的产量、生育期、单位面积的最高苗和有效穗影响较大.在湘南土壤肥力水平较高的条件下,杂交晚稻T优272纯氮最佳施用量为189.3 kg/hm2,此时对应的最佳经济产量为8 149.5 kg/hm2.  相似文献   
3.
耒阳市双季晚稻氮、磷、钾肥利用率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明耒阳市常规施肥下晚稻的氮、磷、钾利用率现状,以及测土配方施肥对提高氮、磷、钾利用率的效果,以湖南省主导双季晚稻品种T优272为供试品种进行了大田施肥试验。结果表明:与常规施肥相比,测土配方施肥可提高化肥当季利用率2.23~3.97个百分点,是提高化肥当季利用率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4.
汇总分析了湖南省2005-2011年22个红薯“3414”肥效试验,采用斯坦福施肥量计算公式W=(U-Ns)/R,根据目标产量和土壤速效养分测试值,计算实际施肥纯量,建立氮、磷、钾实际施肥纯量(Y)与目标产量(X1)、土壤检测值(X2)的3个二元一次回归施肥数学模型,为红薯的精确施肥提供了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5.
籼型水稻生长发育实效积温的确定及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经25年的水稻生育期苗情观测和大量的栽培试验数据统计分析,认为促进水稻生长发育的实效上限温度值为26℃,>12℃<26℃之间温度值的和为实效积温.每一个水稻品种都对应着一个相对稳定的实效积温值,并且相关性密切,与其建立的数学模型对预测水稻生长发育的进度,指导大面积水稻生产和杂交水稻制种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也可以作为新品种异地引种的主要参数之一.  相似文献   
6.
在烟—稻轮作模式下,试验研究了氮肥不同施用量对晚稻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前作植烟可导致烟—稻轮作晚稻土壤有效养分含量高,因此晚稻产量与氮肥用量的相关性不是很强,氮肥施用过多,晚稻产量和氮肥效益反而下降。结果指出:耒阳市烟区晚稻栽培最佳经济施氮量以39.3 kg/hm2为宜,其对应最佳经济产量可达到7 639.5 kg/hm2。  相似文献   
7.
[目的]为了筛选出适合湘南烟稻轮作区种植的绿肥品种.[方法]于晚稻收割后,种植不同品种绿肥,在烟苗移栽前进行翻压还田,探明绿肥鲜体还田对植烟土壤养分和烟叶产质量的影响.[结果]各绿肥品种以紫云英处理的鲜草产量最高.绿肥还田可以提高植烟土壤的养分含量,对烟叶的农艺性状、经济性状和内在品质有显著的影响,其中以紫云英还田对其综合影响最好.[结论]紫云英是湘南烟稻轮作区培肥改土的最佳绿肥品种.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耒阳市柑橘生产的自然条件、品种结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调查分析,提出了解决对策,并对大枝修剪法、土壤改良、完熟栽培技术进行了探讨,最终达到调整耒阳市柑橘品种结构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耒阳市柑橘有85%以上是温州蜜柑品种—尾张,为了调整柑橘品种结构,引进了新品种溪蜜柚,通过接穗试验和示范推广,摸索总结了一整套优质高产栽培综合技术。  相似文献   
10.
利用湖南省近8 a 789个杂交中稻"3414"肥效试验结果,分析获得杂交中稻施肥技术参数,依据斯坦福施肥公式W=(UNs)/R,建立了氮、磷、钾实际施肥纯量(Y)与目标产量(X1)、土壤速效养分检测值(X2)的二元一次回归推荐施肥数学模型;在Excel中置入数学模型,建立了推荐施肥专家系统,直接输入目标产量和土壤养分数据,可精准计算输出施肥量和施肥方案,简化了数学模型的计算和应用方法,推动了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成果的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