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3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6篇
农学   26篇
  1篇
综合类   25篇
农作物   17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大豆脂肪及脂肪酸组分含量的遗传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Essex×ZDD2315的P1、P2、F1、BC1F3为材料,用主基因 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分析大豆脂肪及脂肪酸组分含量的遗传机制及相关关系.结果表明,大豆脂肪含量受2对加性互补主基因 多基因控制,主基因遗传率为16.23%,多基因遗传率为53.49%;棕榈酸、硬脂酸和亚油酸均为3对主基因 多基因遗传模型,其中均有2对主基因效应为等加性,主基因遗传率分别为71.63%,91.51%和91.59%,棕榈酸多基因遗传率为14.78%,硬脂酸和亚油酸未估计出多基因遗传率;油酸为3对加性主基因遗传模型,其中2对主基因效应为等加性,主基因遗传率为74.66%;亚麻酸为2对等加性主基因 多基因遗传模型,主基因遗传率为41.98%,多基因遗传率为24.17%.相关分析结果,棕榈酸、亚麻酸与脂肪呈极显著负相关(-0.272、-0.325);油酸与亚油酸亚麻酸呈极显著负相关(-0.833、-0.604);亚油酸和亚麻酸呈极显著正相关(0.287);棕榈酸与油酸亚油酸呈极显著和显著负相关(-0.255和-0.211);硬脂酸与亚油酸呈极显著负相关(-0.310).因此,脂肪及脂肪酸组分含量的遗传涉及到主效基因和多基因,脂肪及亚麻酸含量的主基因遗传率较低,其它性状主基因遗传率均在70%以上,改善脂肪含量要注重多基因的积累,改善脂肪酸组分可着重在主基因的利用,提高脂肪含量与改善脂肪酸组分无突出矛盾.  相似文献   
2.
大豆籽粒维生素E含量与生态因子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维生素E(VE)是人体必须的营养因子。大豆籽粒富含VE,是人类重要的VE来源之一。为了研究生态因子对大豆籽粒中VE含量的影响,2001—2002年在河南省夏大豆主产区的5个试点,以豫豆25为材料分13期播种,将109个大豆样本籽粒的VE含量与气象、土壤养分和海拔等33个生态因子进行了统计分析。诸样本VE总量的变异范围为500.99~2353.68 µg g-1。逐步回归筛选出9个生态因子与大豆VE含量显著相关。与VE含量呈负相关的因子有幼苗期(P<0.01)、分枝期(P<0.001)和花荚期(P<0.001)降水、花荚期昼夜温差(P<0.05)、鼓粒成熟期日照(P<0.001)及土壤速效氮含量(P<0.001);与VE含量呈正相关的因子有:土壤磷含量(P<0.001)和海拔(P<0.001)。另外,VE含量与花荚期日照呈正相关(P<0.001),与花荚期日照的平方呈负相关(P<0.01)。这些结果对高VE含量品种选育和配套栽培技术研究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豫豆 2 5号 (原名郑 1 0 0 )是河南省农科院以豫豆 1 3号 (蛋白质含量 45 .1 % )为母本 ,郑 85 5 5 8- 0 - 3(蛋白质含量 5 2 .0 % )为父本进行有性杂交 ,连续南繁加代选育而成的高蛋白优质夏大豆新品种。系谱号郑 871 0 0 - 0 - 4- 0 - 5 - 0 ,1 998年 5月通过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命名为豫豆 2 5号 ,为“优质高蛋白大豆豫豆 2 5号和郑 92 1 1 6生产技术”项目的核心品种。该品种遗传基础丰富 ,适应性广。其 3年省区试 5 3点平均产量 2 4 0 1 .5kg/hm2 ,比高产对照豫豆 8号增产 7.2 % ,蛋白质含量 46.3% ,是一个丰产、优质…  相似文献   
4.
郑196是从黄淮海大豆产区选育的优良大豆品种。该品种在SCN2病圃中鼓粒情况良好;2017年,郑196在黄淮海9个试点的产量与在SCN2病圃中产量相比较,差异不显著,说明该品种具有耐SCN病的特性;利用荧光定量PCR,进一步分析来自Rhg1/Rhg4位点的4个SCN-抗性基因(Glyma18g02580, Glyma18g02590, Glyma18g02610, SHMT)在郑196及其他不同抗性水平大豆中的表达,结果表明:在受到SCN2侵染的0~25 d,4个SCN-抗性基因在抗病材料中的表达量均持续提升;在受到SCN2侵染的10 d/15 d,这4个SCN-抗性基因在郑196及感病材料中表达量达到最高点,之后表达量下降,该结果表明,郑196的耐SCN病机理不同于SCN抗性基因在抗病材料中的抗病机理,其耐病性不是由SCN抗性基因单独调控的,有可能存在其特有的耐病通路或是由抗性基因与耐病基因共同调控其耐病机制。本研究可对抗SCN种质资源创新和抵御SCN策略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
种业的发展对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文章详细论述了作物新品种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作物育种技术的发展阶段以及现代育种技术与种业发展的关系,并针对目前我国种业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强以生物技术为核心的现代育种技术的规模化应用、把农业种质资源保护提到战略高度、进一步明确公立科研院所(校)在现阶段种业发展中科研主导地位等建议。  相似文献   
6.
河南省大豆改良种质的评价、创新和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河南省大豆改良种质研究工作与育种工作同步,始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连续被列为“七五”至“九五”国家攻关课题。种质研究是育种工作的基础,其工作内容包括种质的评价、改良创新和利用三个方面。经过长期的改良创新和反复筛选,迄今共编目和保存150个改良种质。1 改良种质的评价研究的技术路线:与省区(预)试结合,对综合性状好的种质进行多点鉴定;与育种工作结合,利用早代测产,以发现高配合力亲本;与分析化验专业结合,对现有种质进行高蛋白及双高(高蛋白、高油)筛选;与植保专业结合,对种质进行抗食心虫虫区及接虫和切片鉴定。本项研究实行了…  相似文献   
7.
河南省大豆审定品种系谱来源及性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河南省大豆审定品种亲缘关系,借鉴有益于育种效果的经验与技术,分析了河南省1985—2012年审定的74个大豆品种的系谱来源、主要农艺性状和经济性状特点。结果表明,河南省审定的大豆品种可明确113个原始亲本,产量与原始亲本数量成显著正相关。河南省大豆审定品种的主要农艺性状中,生育期稳定在106 d左右,株高因品种而异,变化较大;产量构成因素中,单株荚数总体呈增加趋势,百粒质量则相对变化较小。113份原始亲本中,来自河南省及周边省份的原始亲本占总数的50%以上,各审定品种之间血缘关系过于密切。河南省大豆品种合理的产量构成因素应该是:单株荚数48.6个左右,百粒质量17.55~21.80 g。  相似文献   
8.
郑03-4是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以郑99130为母本、JN9816-03为父本,通过杂交系谱法选育而成的集高蛋白、高油、高产、抗病于一体的夏大豆新品种。该品种籽粒蛋白质含量44.66%,脂肪含量20.26%,超过国家大豆双高优质品质标准。该品种2011年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适宜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夏播种植。  相似文献   
9.
高蛋白大豆新品种郑4066的选育及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郑4066是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以豫豆19为母本、驻豆4号为父本,采用杂交系谱法选育而成的集高蛋白、高产、抗病于一体的夏大豆新品种。该品种在国家区域试验中平均产量2 681.3kg/hm2,较对照中豆8号平均增产8.6%,蛋白含量47.93%,抗大豆花叶病毒病,适宜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种植。  相似文献   
10.
基因型是影响发根农杆菌转化大豆的主要因素之一,为筛选转化效率高的大豆基因型,利用不同基因型大豆的下胚轴接种发根农杆菌K599(含GUS基因),待长出毛状根后,根据不同基因型大豆发根诱导率和发根数的差异,选择适宜大豆基因型进行GUS基因的组织化学染色和RT-PCR分析。结果表明,34个大豆基因型发根诱导率和发根数有很大差异,选择发根诱导率大于60%以及发根数大于1.6条的20个大豆基因型毛状根进行GUS基因组织化学染色,其中Y091、Z184、P108、L010等4个大豆基因型的GUS基因转化效率较高,分别为96.2%、91.7%、87.5%、86.4%;进一步对以上4个大豆基因型毛状根进行RT-PCR分析,结果表明,GUS基因均得到了正确转录。表明大豆基因型Y091、Z184、P108、L010是发根农杆菌转化大豆较为理想的受体材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