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1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5篇
农学   9篇
  30篇
综合类   72篇
农作物   10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5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施钾量对超高产早稻品种产量和稻米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超高产水稻品种陆两优996和淦鑫203为材料,在大田条件下研究了不同施钾量对其产量和稻米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施钾显著提高双季早稻有效穗数、每穗粒数和产量,增加生物产量、促进茎鞘物质运转,提高抽穗期剑叶的气-叶温差和颖花伤流量,降低抽穗后的根系活力衰退值。施钾量与倒1节间大维管束数、茎秆抗折力和稻米蛋白质含量显著正相关。施钾提高了陆两优996的垩白粒率和垩白度,但降低了淦鑫203的垩白粒率和垩白度。在本试验条件下,最适施钾量为180 kg/hm2。  相似文献   
2.
超级早、晚稻的养分吸收和根系分布特性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为了阐明双季超级稻的高产机理和指导合理施肥,采用品种比较的方法,研究了超级早、晚稻品种的养分吸收和根系分布特性。结果表明,超级早、晚稻品种的养分吸收量平均分别为N 170.04、224.90 kg/hm2,P 21.97、39.88 kg/hm2,K 107.48、144.47 kg/hm2,均高于对照。生育中期(穗分化至抽穗)的养分吸收量与产量密切相关。生产100 kg稻谷所需要的养分较对照低10%左右。超级早、晚稻品种根系发达,根量较大。抽穗后15 d(早稻)或20 d(晚稻)的根量与产量密切相关,其中5—10 cm的根量与养分吸收总量密切相关。说明生育中期较多的养分吸收和发达的根系是超级早、晚稻高产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控释肥料的研究动态与展望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控释肥料已经成为国内外肥料界研究的焦点。作者在文中回顾了近年来控释肥料养分释放特征的研究与实际应用概况 ,并展望了今后控释肥料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4.
肖青亮  郑诗樟  吴建富  卢志红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11):3418-3419,3436
对我国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3种类型农产品进行了详细的辨析,它们的不同点主要表现在发源背景、质量标准、生产技术体系、生产基础、认证机构、认证方法、产品标识、有无分级、产品结构和市场定位等方面.  相似文献   
5.
应用15N示踪方法 ,研究了棉田生态系统中N的吸收利用和去向。证明在等N ,P ,K条件下 ,沼肥与化肥配施有利于N向生殖器官转移 ,其增产效果比单施化肥显著 ;绿肥与化肥配施和单施化肥产量基本持平。各处理棉株对土壤N的依赖性都低于肥料N ,约占 3 7.4 4%~ 4 3 .66% ,但单施化肥高于有机肥与化肥配施。棉株营养器官累积土壤N的比例各处理都大于生殖器官 ,而累积的肥料N正好相反 ,说明棉株生育前期对土壤N的依赖性较高 ,而后期对肥料N的依赖性较高 ,为棉花生产重施花铃肥提供了依据。有机肥与化肥配施肥料N在土壤中的残留率为单施化肥 2 .5~ 3倍 ,而损失率后者为前者的 1 .4~ 1 .6倍 ,其生态效益差异十分显著。  相似文献   
6.
影响杂交早稻免耕抛栽立苗的几个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四个不同因素对杂交早稻免耕抛栽立苗的影响。结果表明:适宜的浅水(1cm左右)抛栽、短秧龄(20d)抛栽和前期适当增施氮肥,有利于扎根立苗,早生快发,促进地上部生长。非直立苗的立苗速度与秧龄长短有很大关系,短秧龄有利于加快非直立苗的立苗速度和水稻生长。  相似文献   
7.
施磷量对双季早、晚稻产量及稻米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双季早、晚稻超高产品种陆两优996和淦鑫688为材料,以金优402和汕优10号为对照,研究了施磷量对其产量和稻米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磷对早稻的增产效应大于晚稻,陆两优996和淦鑫688的适宜施磷(P2O5)量为30 kg/hm2,而对照品种的适宜施磷量为60kg/hm2.施磷对早稻的增产作用主要是增加有效穗数,而对晚稻的增产作用主要是增加每穗粒数.施磷降低稻米蛋白质含量,对整精米率和垩白的影响在品种间和季别间存在差异.施磷显著增加稻壳和糙米中的植酸含量,其中,晚稻糙米植酸含量的增加程度大于早稻,但糙米中植酸含量在不同施磷量处理间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8.
稻田紫云英肥饲兼用的技术与效益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紫云英不仅是稻田的优良绿肥,而且是养猪的优质青饲料。实行紫云英肥料兼用,是提高绿肥的经济效益,促进稻区农牧业发展,维持和提高土壤肥力,建立持续农业生产体系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9.
不同稻草还田方式下土壤碳库管理指数的研究(英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明确稻草还田方式对双季稻田土壤肥力的影响。[方法]对不同稻草还田方式对土壤总有机碳(CTOC)、活性有机碳(CA)、矿化碳(CM)的影响进行分析,并计算各处理碳库活度(A)、碳库活度指数(AI)、碳库指数(CPI)和碳库管理指数(CPMI)。[结果]与不施肥对照相比,早晚稻两季稻草还田提高了土壤总有机碳、活性有机碳和矿化碳含量及其碳素有效率。等养分条件下,稻草还田处理的土壤总有机碳、活性有机碳及其碳素有效率均高于稻草烧灰还田和稻草不还田处理,且活性有机碳含量差异显著。土壤碳库管理指数处理间差异达显著或极显著,其大小趋势为稻草全量还田>稻草烧灰还田>稻草不还田。[结论]本研究为增加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以及增加土壤肥力提供了量化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在1981-2010年长期肥料定位试验的基础上,研究了不同施肥处理对双季水稻产量和土壤钾素形态及其有效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氮磷钾养分相等条件下,与单施化肥相比,有机肥与无机肥料长期配合施用可以明显提高双季水稻产量,增产幅度达6.67%~23.29%(2010年),同时还能提高土壤水溶性钾、交换性钾和速效钾的含量,其中以紫云英(早稻基肥)+沼肥(晚稻基肥)+化肥效果最明显,而对土壤缓效钾影响不大。相关分析表明,双季早、晚稻季产量和年总产量与土壤水溶性钾含量均呈极显著直线相关(r=0.9887**、0.9883**和0.9885**);与土壤交换性钾和速效钾含量均呈显著直线相关(r=0.9050*、0.9048*、0.9049*和0.9325*、0.9322*、0.9324*);与土壤缓效钾含量均呈显著抛物线关系(r=0.9391*、0.9398*和0.939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