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9篇
农作物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皖南丘陵地区冷浸田、烂泥田由于水温、土温低,土壤中空气含量不足,还原性毒害物质较多,养分不平衡,缺乏团粒结构,导致早稻移栽后前期僵苗不发,后期贪青晚熟,让茬迟,产量低而不稳.1999年起,我县引进地膜早稻栽培技术,将塑盘旱育秧、起垄、地膜覆盖技术相结合,有效地提高了土温,促进秧苗早发.  相似文献   
2.
笔者在分析东至县农技推广工作取得了巨大成就的基础上,认为新的历史时期中,农技推广体制与机制存在着若干突出矛盾和问题,影响了农技推广体制与工作效能的发挥,提出了新的历史条件下农技推广体制与机制创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3.
通过试验,得出了配方施肥区比常规施肥区的肥料利用率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其中氮肥利用率提高了4.12%,磷肥利用率提高了3.18%,钾肥利用率提高了2.82%,配方施肥区比常规施肥区每667m2增产36.2kg,增产率为5.7%;增加纯收益89.98元,增收率5.68%。  相似文献   
4.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瓜萎籽保健作用的认识也逐渐加强,发展瓜萎产业前景广阔,有利于提高农民的经济收益。该文在分析东至县瓜萎生产现状、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瓜萎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即在搞好品种引进、试验、示范的基础上,实行区域化种植、产业化经营、企业化管理、社会化服务,同时建立完善的产业化生产机制。  相似文献   
5.
皖南丘陵地区冷浸田、烂泥田由于水温、土温低,土壤中空气含量不足,还原性毒害物质较多,养分不平衡,缺乏团粒结构,导致早稻移栽后前期僵苗不发,后期贪青晚熟,让茬迟,产量低而不稳.1999年起,我县引进地膜早稻栽培技术,将塑盘旱育秧、起垄、地膜覆盖技术相结合,有效地提高了土温,促进秧苗早发.……  相似文献   
6.
分析东至县优质油菜生产现状、存在问题,提出发展优质油菜生产的对策,即在搞好品种引进、试验、示范的基础上,实行区域化种植、产业化经营、企业化管理、社会化服务,同时建立完善的产业化生产机制。  相似文献   
7.
安徽东至县棉花缓控释肥高效施肥技术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司尔特牌"缓释肥和"红四方"牌控释肥配合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与东至县土壤肥料部门提出的施肥方法在安徽东至县进行大田示范比较,以考察棉花农艺性状、产量性状及经济效益等效果。结果表明:处理1(总施肥量是N为360 kg/hm2、P2O5为90 kg/hm2、K2O为225 kg/hm2)比处理3(当地常规施肥,CK)增产0.86%、增收2061.5元/hm2(其中肥料投入节省610.5元/hm2,减少用工费用1200元/hm2),节本增效明显,适合在当地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油菜超稀植栽培,是指把油菜栽培密度从传统的每hm212万~15万株降到3万~4万株,从而实现油菜优质高产的一种栽培方式.它的主要优点是:增强田间通风透光,有利于油菜个体品质性状的发育,减轻病害发生,提高油菜籽品质;简化栽培过程,减少用工用种,提高经济效益;便于间作套种,有利于棉油双高产.我县近年来在沿江、沿湖洲圩区棉-油两熟制田块,进行了多点油菜超稀植栽培技术试验、示范,均取得了成功,平均产量3000kg/hm2.其产量构成为:每hm23万~4万株,单株角果数1000个以上,每角18~20粒,千粒重3.5g以上.其主要栽培技术为:……  相似文献   
9.
油菜大田地膜覆盖栽培技术是油菜壮苗移栽与地膜覆盖相结合的一项新的栽培技术体系,是油菜栽培史上的一次创新.经过安徽省东至县农技推广中心两年的试验示范,平均每667平方米(1亩)增产30~50公斤,增幅18.9%~32%.  相似文献   
10.
皖南丘陵地区冷浸田、烂泥田由于水温、土温低,土壤中空气含量不足,还原性毒害物质较多,养分不平衡,缺乏团粒结构,导致早稻移栽后前期僵苗不发,后期贪青晚熟,让茬迟,产量低而不稳.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