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3篇
农学   4篇
综合类   15篇
农作物   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正>通过近三年对聊麦18不同地块、不同地力水平的研究,形成了聊麦18亩产550公斤栽培技术规程。1产量指标及产量构成因素1.1产量指标亩产550kg。1.2产量构成因素亩基本苗16万~18万,亩穗数33万~35万,穗  相似文献   
2.
以山农3068/济麦4072、山农3068/济麦20两个组合的F3、F4群体为试材,研究了高、中、低三类茎秆机械强度类群的选择效应。结果表明:F3代高机械强度类群的直接选择在F4代获得了较高的相对遗传进度;不同类群的茎秆机械强度的选择对其他抗倒性状的影响不同,其中高机械强度类群的选择能有效降低抗倒指数,从而提高抗倒性;不同机械强度类群的选择都提高了千粒重,但减少了穗粒数,对穗数的影响较小,总体上利于单株产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3.
4.
几个栽培因子对冬小麦产量的影响及高产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五元二次旋转回归设计研究了密度、秸秆还田量、施肥方式等五因素五水平对冬小麦聊麦19产量的影响,以获得其最佳栽培模式。结果表明,对产量影响显著的因子有密度、秸秆还田量、基施尿素、追施尿素;最优组合(试验因子均为666.7m2的量,下文同):播种密度20万,秸秆还田量600 kg,控释肥0 kg,基施尿素20 kg,追施尿素0 kg;聊麦19高产应增加密度和基施尿素的施用量。  相似文献   
5.
针对目前聊城市小麦生产中存在的适宜播期掌握不准、适宜播量控制不精确,部分农民盲目增加播量,导致倒伏减产的问题,设计了不同播期播量试验。结果表明,播期和播量对济麦22株高的影响都极显著,结实率受播期和播量的影响不显著,播期和播量及播期和播量共同作用对有效穗数的影响极显著,播期和播量对穗粒数、千粒重和容重的影响均不显著。建议济麦22的最佳播期设在10月4~10日之间,适宜播量在6万~12万之间。  相似文献   
6.
针对目前小麦生产上存在的适宜播期掌握不准、适宜播量控制不精确、部分农民盲目增加播量的问题,以生产上大面积推广的大穗型品种聊麦18为试材,设计了不同播期播量的试验。结果表明,播期和播量对聊麦18株高的影响显著,播期和播量共同作用对有效穗数的影响显著,对穗粒数的影响不显著;播期对千粒重的影响显著,播量对千粒重的影响极显著,播期和密度共同作用对千粒重的影响极显著;播期和播量对容重影响不显著。播期和播量均可极显著地影响聊麦18的产量,建议聊麦18的最佳播期设在9月28日至10月10日,播量控制在18万~27万之间。  相似文献   
7.
播期和密度对玉米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两熟制的基础上,探索出玉米的最佳播期播量,并保障玉米高产的同时尽早为小麦生产腾茬,减少其与小麦争夺冬前有效积温和热资源,更好地指导当地的农业生产。试验以本地主推品种聊玉23和郑单958为研究对象,研究播期和密度对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两品种早播都易获得高产,聊玉23在6月18日播种,密度为4 500株/亩时产量值最高,如确实需要晚播,要适当加大种植密度,密度为5 000株/亩时产量值较高。郑单958在6月18日播种密度为4 000株/亩时产量最高,晚播也必须加大种植密度,在密度为5 500株/亩时产量值较高。  相似文献   
8.
小麦育种进程与现代育种方法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60年来国内小麦育种的发展历程分为三个阶段:以抗病稳产为主的育种阶段、以矮化和高产为主的育种阶段、高产和优质并进的育种阶段.聊城农科院自建院以来选后选育出鲁麦3号、鲁麦12号、聊麦16、聊麦18、聊麦19号等小麦品种,为山东省小麦产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小麦育种的具体程序分为三步:制定育种目标、正确选配组合、严格世代选择.文章还对小麦育种的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9.
通过近三年对聊麦18在不同地块、不同地力水平上的表现进行研究,制定出聊麦18单产6750kg/hm^2栽培技术规程。  相似文献   
10.
旨在筛选适宜的小麦杂交亲本。以2015 年引入的51 份美国小麦种质为试验材料,研究了4 个质量性状的频率分布与遗传多样性,分析了9 个主要农艺性状间的相关性、遗传多样性,并以农艺性状为指标,对51 份小麦种质进行了聚类分析。参试小麦种质的株型以直立型为主,穗型以纺锤形为主,芒型以长芒为主,旗叶以下披型为主。产量与有效穗数(0.472**)极显著正相关,与千粒重(0.340*)显著正相关。9 个主要农艺性状间的差异性较大,各性状的变异系数除容重(1.71%)外,均超过了5%,以不孕小穗(55.21%)为最大,参试种质的遗传多样性丰富。Ward 法聚类将51 份种质分为了4 类,其中第1 类群10份种质的千粒重(40.31 g)、有效穗数(656.74 万/hm2)、产量(8718.63 kg/hm2)是4 个类群中最高,可作为重点亲本利用,其余种质可依据类群特征作为改良某一性状的中间材料利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