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农学   1篇
  2篇
综合类   2篇
农作物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1.
不同施氮情况下小麦玉米间作土壤硝态氮的动态变化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本文主要研究了0、210、420和630kg/hm2(NO、N1、N2和N3)4种不同施氮量对小麦玉米间作土壤硝态氮(NO-3-N)含量动态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0~200cm土层硝态氮的含量整体表现为N3>N2>N1>N0。各生育时期低氮水平下0~60cm土层,中、高氮水平下的0~80cm土层土壤硝态氮含量变化显著。0~60cm土层土壤硝态氮累积量随作物生育时期的变化呈“双峰”曲线,峰值分别出现在小麦挑旗期和玉米大喇叭口期,而60~200cm土层土壤硝态氮累积量的变化呈“单峰”曲线,峰值出现在玉米大喇叭口期。N0处理硝态氮累积量各生育时期变化差异较小。小麦与玉米共生期内0~200cm土层硝态氮含量表现为玉米带>小麦带,差异最大的时期为小麦灌浆期和玉米大喇叭口期。土壤硝态氮向深层的运移量随施氮量增加而增加,与N0相比,施氮后100~200cm土层硝态氮累积量小麦带增加了1053~6253kg/hm2,玉米带增加了1791~7039kg/hm2。优化氮肥施用比例,适当降低小麦播前施氮量可减小土壤硝态氮深层淋溶的风险。  相似文献   
2.
水肥耦合条件下间作小麦光合特性的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试验在河西绿洲灌区进行,研究水肥耦合条件下间作小麦灌期浆光合特性对其的响应。结果表明,间作小麦灌浆期的肥水组合以灌溉量370m3/亩、N肥28kg/亩,370m3/亩、42kg/亩和450m3/亩、28kg/亩这3个肥水组合的光合特性表现较为突出。不同的水肥处理其中,370m3/亩的灌溉水平与其他肥料水平相结合或28kg/亩(N肥)的肥料水平与其他灌溉水平相配合具有一定的节水性且光合特性也良好。  相似文献   
3.
通过小麦与玉米带田20年长期定位施肥试验,研究了长期施用化肥和有机肥对蔗糖酶活性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施绿肥对提高土壤蔗糖酶活性最为明显,其次是秸秆、氮肥、农家肥;蔗糖酶活性随着生育期的不同而不同,在播前酶活性最低,小麦收获后酶活性达到最大,到玉米收获后降低.在施肥中,有机肥配施氮肥蔗糖酶活性最高;土壤蔗糖酶活性与碱解氮和土壤有机质、速效钾未达到显著相关,土壤蔗糖酶活性与土壤有效磷达到显著相关;速效氮、磷、钾之间达到极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4.
本试验在河西绿洲灌区进行,研究水肥耦合条件下间作小麦灌期浆光合特性对其的响应。结果表明,间作小麦灌浆期的肥水组合以灌溉量370m3/亩、N肥28kg/亩,370m3/亩、42kg/亩和450m3/亩、28kg/亩这3个肥水组合的光合特性表现较为突出。不同的水肥处理其中,370m3/亩的灌溉水平与其他肥料水平相结合或28kg/亩(N肥)的肥料水平与其他灌溉水平相配合具有一定的节水性且光合特性也良好。  相似文献   
5.
施氮量对间作玉米土壤硝态氮累积量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忠明  孙景玲 《核农学报》2012,26(9):1305-1310
通过田间定位试验,监测了不施氮和不同施氮水平(分别为210、420和630kg.hm-2)下间作玉米各关键生育时期0~200cm土层硝态氮累积量的动态变化、玉米产量及其构成,计算分析了间作玉米的氮肥利用率。研究结果表明,间作玉米0~200cm土层土壤硝态氮累积量总体表现为0~60cm土层>60~200cm土层。0~60cm土层土壤硝态氮累积量呈"M"形变化,即玉米播种前和玉米大喇叭口期出现高峰,小麦播种前、玉米拔节期和玉米收获后出现低谷。60~120cm和120~200cm土层土壤硝态氮累积量呈倒"V"形变化,总体在玉米大喇叭口期前后出现高峰值,210~630kg.hm-2施氮处理下120~200cm土层的硝态氮累积量较不施氮处理分别高出149.1%、115.6%和126.3%。随着施氮量的增加,间作玉米穗长、穗粒数、穗重呈增大趋势,秃顶呈降低趋势,增产幅度依次减小,氮肥利用率依次降低。  相似文献   
6.
长期麦秸还田对暗棕壤土壤肥力和大豆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始于1979年的长期定位试验为依据,研究了麦秆长期还田及与化肥配施对暗棕壤肥力及大豆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种植年限的增加(1)土壤有机质和pH值整体呈下降趋势,麦秸与化肥配施比单施化肥更有效减缓土壤有机质和pH的降低;(2)土壤碱解氮整体呈现大幅波动,各处理年均含量表现为麦秸+高量化肥(S+ N2P2)>高量化肥...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