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1篇
农作物   3篇
园艺   4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从引进菌株中筛选出引自山西忻州,适宜在苏南地区推广种植的优良羊肚菌菌株(Y4),其表现为高产、优质、抗逆性强。介绍Y4菌株的子实体形态、生长特性和产量;其配套高产技术,包括产地选择、播种、发菌期管理、出菇期管理、采收加工和病虫害防治等。  相似文献   
2.
探讨了4个不同播种量及种芹切段、覆草5种不同播种方法对水芹生长指标和产量指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20.00 t/hm~2为夏季反季节金坛无节水芹最适播种量,切段播种方式更适宜水芹的生长。适度的种芹密度,可促进优级水芹的分蘖生长量,提高茎粗大于0.3 cm的优级水芹占比,从而提升水芹商品品质。覆草方式通过促进水芹增粗的方式提高了其物理抗性。  相似文献   
3.
以8个羊肚菌菌株为材料,在江苏省常州市金坛区开展稻田栽培试验,通过观测不同羊肚菌菌株在整个生长周期的菌丝、无性孢子、菌核、原基、子实体等生长特点,比较分析了8个羊肚菌菌株出菇特点、产量和性状等差异,以期筛选出适合于苏南地区种植的羊肚菌菌株,为苏南地区羊肚菌栽培与推广提供技术支撑。研究结果表明8个羊肚菌菌株中,以Y4菌株出菇时间最早,出菇整齐率高,抗逆性好,菌盖长度最长,产量最高,适合在苏南地区推广。  相似文献   
4.
儿茶素呈味特性及其感官分析方法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滋味是茶汤最重要的品质特征,绿茶茶汤滋味主要由多酚类、咖啡碱、氨基酸、碳水化合物和金属离子等共同作用形成。多酚类是绿茶茶汤中最主要的滋味物质,儿茶素又是多酚类物质的主体成分。儿茶素组分是茶汤苦味与涩味的主要贡献物质,不同儿茶素种类和含量的组合形成了茶汤不同的苦涩味强度,并影响茶汤整体风味。现阶段对于茶汤滋味评价主要是采用人体感官分析,感官分析在食品风味评价上具有不可替代性。本文就绿茶茶汤中儿茶素呈味特性、滋味物质间互作及滋味物质感官分析方法 3个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旨在完善儿茶素呈味及其互作理论体系,为感官分析方法在滋味物质呈味特性中的应用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5.
<正>羊肚菌属子囊菌亚门(Ascomycota)盘菌纲(Pezizomycetes)羊肚菌科(Morchellaceae),是羊肚菌属(Morchella)多种菌类子实体的统称~([1])。由于其菌盖是一个布满凹陷和棱脊的网状体,形状似羊肚而得名。羊肚菌具有极高的营养和药用价值,含有丰富的人体必须氨基酸、不饱和脂肪酸等营养物质,具有抗肿瘤、抗氧化、降血脂、护肝等功效~([2-3])。国内外对羊肚菌的需求量远远大于供应量,价格居高不  相似文献   
6.
对龙井茶中的黄酮化合物提取工艺进行研究。通过单因素系列试验分别研究了甲醇浓度(体积比)、提取时间、提取温度对龙井茶黄酮类化合物浸出量的影响。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利用Design-Expert 7.0软件和Box-Behnken设计原理设计响应面试验,并通过方差分析回归建立数学模型。实验结果表明,龙井茶中黄酮化合物的最佳提取工艺条件:甲醇体积分数61.68%、提取温度61.54℃、提取时间82.79 min,在此条件下,黄酮化合物含量(占干茶)为4.876 mg/g。  相似文献   
7.
8.
乌龙茶主要产于我国福建南部(闽南)、北部(闽北)及广东和台湾等地,不同产区乌龙茶具有独特的香气品质特征。本文选取不同产区有代表性的乌龙茶样品,采用专家感官审评和顶空固相微萃取法(HS-SPME)结合气相色谱与质谱联用技术(GC-MS),进行了香气感官品质审评和香气成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乌龙茶香气化合物主要包括醇类、酮类、醛类、酯类、碳氢化合物、酚类、含氮化合物等,但不同产区乌龙茶香气组成存在明显差异;反-橙花叔醇(40.96%)与α-法尼烯(20.00%)是台湾高山乌龙茶的主要香气成分;反-橙花叔醇(46.22%)、吲哚(15.20%)和α-法尼烯(23.01%)是闽南清香型铁观音的主要香气成分;反-橙花叔醇(13.51%)、芳樟醇及其氧化产物(11.87%)和紫罗酮类物质(5.26%)是闽北水仙的主要香气成分;而反-橙花叔醇(31.43%)和吲哚(35.83%)是广东乌叶单枞的主要香气成分。本文还分析比较了不同做青程度乌龙茶的香气成分,同时探讨了香气成分含量与乌龙茶香气品质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