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综合类   3篇
农作物   9篇
园艺   1篇
  2019年   1篇
  2012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沙棘籽原花色素为原料、亚硫酸为降解剂,应用均匀设计法设计试验,考察降解时间、降解温度、料液比和亚硫酸用量对原花色素降解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亚硫酸法最佳降解条件为:温度80℃、时间60 min、料液比1∶8(g∶L)、亚硫酸体积分数为12%,在此条件下亚硫酸降解效果明显,降解前平均聚合度为13.42,降解后平均聚合度为7.53。  相似文献   
2.
栽培甜菜和白花甜菜种间杂交后代无融合生殖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栽培甜菜和白花甜菜杂交获得的F_1代以栽培甜菜连续回交产生了B_1F_2代和B_2F_3代 ̄[4].在B_2F_3代中,2n=27的植株达30.19%,推测其中大多数染色体组仍为VVC。具有VVC染色体组的核型中,含9个白花甜菜校长的染色体和18个较短的栽培甜菜染色体,差别明显,易于区分。我们通过对B_1F_2(B14,2n=27)和B_2F-3(2n=27)植株间形态特征相似性比较、两个世代植株有丝分裂特异核型比较、两类植株减粉分裂行为比较、过氧化物酶和酯酶同工酶酶谱相似性比较,有力地证明了栽培甜菜和白花甜菜种间杂交后代中,从B_1F_2(B14)到B_2F_3之间传递上存在着无融合生殖现象。  相似文献   
3.
甜菜基因组DNA三种提取方法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采用CTAB法、SDS法、蛋白酶K法分别提取甜菜基因组DNA,并对得到的DNA进行含量测定、PCR扩增效果鉴定、限制性内切酶酶切。比较3种方法的提取效果,结果表明:CTAB法提取的DNA产量最高,蛋白质和多糖含量低,PCR结果和酶切结果均比较好;SDS法提取的DNA产量也较高,PCR结果不如CTAB法效果好;蛋白酶K法提取的DNA产量最低,且含有较多的RNA,PCR扩增无结果。所以,CTAB法是适合于甜菜基因组DNA提取的最佳方法。  相似文献   
4.
应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对甜菜属3个不同组的5个野生种和两个栽培种进行酯酶、过氧化物酶和多酚氧化酶分析,并计算了野生种与栽培种的同工酶相似值,初步确定了其进化上的亲缘关系。给果表明:1.碗状花甜菜组与普通甜菜组的亲缘关系较远,白花甜菜组介于上述两组之间;2.普通甜菜组中B.patu.与B.mari.相比,前者与栽培甜菜的亲缘关系较远;3.组间物种差别大于组内物种差别。  相似文献   
5.
栽培甜菜(B.vulgarisL.,PT6、2n=19)与白花甜菜(B.corollifloraZoss.,2n=36)杂交获得VC88~1杂种F_1,其染色体组为VVCC,2n=36.VC88─1类似于异源多倍体,减数分裂基本正常,以其为母本与栽培甜菜(2n=18)回交,或与其它物种如B.maritinaL.杂交,皆获大量后代(B10,B14等),其染色体组为VMC、VVC等,2n=27.以B10~B14(B_1F_2)为母本与栽培甜菜(2n=18)回交,产生许多形态变异及各种染色体分布的后代(B_2F_3),其中以2n=18染色体的植株最多达41.58%,推测它们当中可能含有代换系及易位系;2n=27的个体出现频率高达30.19%,预示存在着无融合生殖现象;2n=18+1的植株以10.39%的频率出现,它们是带有白花甜菜染色体的单体附加系;附加2~8个染色体的植株频率为5.的%,低于前人报道数字;嵌合体频率达8.93%,表现不稳定;极少数为2n=36、2n=45个体.  相似文献   
6.
异源三倍体甜菜(VVC)无融合生殖传递率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栽培甜菜( B.vulgaris L.) 与白花甜菜( B.corolliflora Zoss .) 种间杂交及回交, 人工合成了异源三倍体甜菜(VVC,2n= 27) ,它具有来自白花甜菜的无融合生殖能力,可以稳定传递后代。异源三倍体甜菜具有兼性无融合生殖能力。经过3 年观察, 异源三倍体甜菜的平均无融合生殖传递率为24.86% ~27 .08% ,其中累计有9 个株系传递率达到80% 以上(83.33% ~86 .66% ) 。根据传递后代染色体分布,将异源三倍体甜菜后代分成两种类型,即无融合生殖型及减数分裂型传递。利用植物生长激素在具有无融合生殖基因背景下,试图提高其传递率的努力未获成功  相似文献   
7.
本文总结了我们在甜菜属一些物种的种间杂交工作,涉及物种有栽培甜菜、沿海甜菜、叶用甜菜、白花甜菜、小碗状花甜菜、平匐甜菜等。杂交取得了成功,获得了各种有价值的材料,如带有白菜甜菜染色体的栽培甜菜单体附加系系列,具有栽培甜菜和白花甜菜不同染色体组的各种异源多倍体(VVC,VVVC及VVCC)的无融合生殖材料,具有栽培甜菜、白花甜菜和平匐甜菜染色体组的三种间杂种(VCP),这些都为世界首创。通过对杂种后  相似文献   
8.
栽培甜菜带有白花甜菜染色体的单体附加系系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栽培甜菜与白花甜菜种间杂交获真实杂种VC88-1(VVCC,2n=36),周栽培甜菜回交产生异源三倍体甜菜(VVC,2n=27),进一步用栽培甜菜回交,后代分离出带有白花甜菜染色全的栽培甜菜单体附加系完整系列(VV 1~9,2n=19)。从形态上将9种单体附加系区分为莴苣型、匍匐型、大叶型、多叶型、小叶抽薹型、长叶型、玻璃型、卷叶型及栽培型。细胞学上构成单体附加系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核型,测量出外加染色体长度与栽培甜菜最长染色体长度的比值(简称染色体比值),用以鉴别单体附加系类型,此比例变化在1.224~0.96之间,白花甜菜染色体是比较长的。将形态学鉴定和细胞学上的染色体鉴定结合起来,构成带有白花甜菜染色体的宝整的栽培甜菜单体附加系系列。  相似文献   
9.
利用γ射线照射甜菜M14产生染色体易位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γ射线处理甜菜无融合生殖品系M14种子,在温室中播种,调查不同照射剂量种子的成活率,并进行细胞学观察。对发生染色体变异的株系,利用白花甜菜特异探针进行DNA分子杂交。共得到13株易位系,易位系发生率为2.3%,比自然产生易位系频率0.3%明显增加,其中照射剂量60kR产生易位系的频率最高达5.0%。  相似文献   
10.
把甜菜(Beta vulgaris L.)雄性不育系202和平匍甜菜(B.procumbensChr.sm.)进行种间杂交。人工授粉后13天取受精胚进行离体培养,获得大量杂种试管苗,将其做为接穗嫁接于202×B.maritima杂种苗砧木上,获得两株嫁接苗移栽田间,正常开花。杂种F_1植株株型偏向于B.procumbens,蔓生,高度不育。减数分裂染色体大都呈单价体,只有1.97%构成二价体。各时期均存在不正常现象,如:单价体、落后染色体、后期染色体桥、不正常四分体及大小花粉粒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