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33篇
农学   8篇
基础科学   1篇
  12篇
综合类   36篇
农作物   6篇
植物保护   6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通过8个水稻品种多年、多点、多播期和人工气候箱模拟试验表明:齐穗后30d是稻米品质形成的主要时段。其米质与最终米质相比,变化幅度不超过10%;齐穗后30d不仅基本决定了综合米质的形成,而且对某些权重较大的单一性状(整精米率、直链淀粉含量、垩白米率)的形成亦然  相似文献   
3.
稻米综合品质与结实期气象因子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全国12个省的13个试点进行的多品种多播期试验,研究证明结实期日均温是影响稻米综合品质的主要气象因子;两者间呈二次曲线关系;结实前、中期为决定稻米综合品质优劣的温度敏感时段。  相似文献   
4.
冷型小麦磷素吸收积累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2至2004年,通过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4种施肥条件下(不施肥、单施磷肥、单施氮肥和氮磷配施)冷型小麦的磷素吸收积累特性。结果表明,与暖型小麦相比,冷型小麦开花前功能叶片和穗部具有较高的磷素积累量;开花后的吸收积累量也较大,比暖型小麦高24.4%;成熟期冷型小麦子粒中磷素积累量在不施肥、单施磷肥、单施氮肥和氮磷配施条件下,分别比暖型小麦高6.3%、11.1%、18.5%和50.6%;植株磷素总积累量趋势与子粒一致。结果说明冷型小麦属于高效吸磷基因型,暖型小麦属于低效吸磷基因型;而且冷型小麦磷素积累量对氮、磷肥均有较高的响应度,属于高效高响应吸磷基因型。  相似文献   
5.
矮秆小麦按散开度可分为散开型和紧凑型。这两种类型的光照、温度和高秆小麦不同,彼此间也有明显差异.多年观测表明,矮秆小麦的气象生态环境是非常复杂的,存在着多种光温组合,并不限于生态环境恶化这种情况。本研究为矮秆小麦育种提供了气象生态依据,且对小麦栽培及病害防治亦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早晚连作稻必须确保“两个”安全,即确保早稻安全穗分化和晚稻安全齐穗,才能保收;必须保证两个“足够”,即保证早稻和晚稻两者都要有其够的本田营养生长期,才能高产。在南北气候交错地区的热量条件下,两个“安全”和两个“足够”之间有着尖锐矛盾。根据我们1972—1978年试验结果,在南北交错的汉中盆地(陕西省南部),有着适应于当地热量条件的早、晚稻品种类型,可以克服“安全”与“足够”的矛盾。早稻品种按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的关系,可金为“前短后长型”、“前后平衡型”和“前长后短型”三种类型。晚稻按抗冷能力可分为“强抗冷型”和“弱抗冷型”。不同的晚稻品种因生育期不同,满足它正常生长需要的所谓足够的本田营养生长期长短也不一样。这些不同品种类型,对当地的热量条件有不同的适应性。通过几年来的实践,我们认为,在南北交错地区的气候条件下,只要选用适应型的品种,并采用与之相适应的培育长令壮秧技术,取得两季高产是有可能的。上述观点对于黄河流域麦茬稻也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7.
选择典型的冷型小麦和暖型小麦为材料,通过测定功能叶净光合速率、群体冠层温度、叶片叶绿素含量、可溶性蛋白及超氧化物歧化酶等指标,研究干旱条件下不同温度型小麦开花后旗叶衰老特性。结果表明,在籽粒灌浆期间,冷型小麦叶片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可溶性蛋白、超氧化物歧化酶等含量变化明显优于暖型小麦,在籽粒灌浆后期表现尤为明显。因此,在小麦生产中,可以借助群体冠层温度作为衡量小麦代谢的功能指标,为旱地小麦育种和栽培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冷型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施肥效应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2~2004年的田间小区试验结果表明,冷型小麦的产量构成因素与暖型小麦无显著差异,但施肥后,冷型小麦的有效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单茎粒重和产量的增加幅度均大于暖型小麦,如冷型小麦小偃6号、陕229和RB6的产量增加幅度分别为38.2%、31.6%和40.0%,而暖型小麦NR9405和9430的产量增加幅度分别为9.3%和27.3%。在供肥条件下,暖型小麦的库源矛盾比冷型小麦突出。冷型小麦的肥料农学效率比暖型小麦高,前者分别为7.45、5.94和8.56 kg/kg,后者分别为1.52和5.19 kg/kg;冷型小麦对肥料有较大的响应度,施肥后增产效果显著。供试土壤中氮肥的农学效率显著高于磷肥,应优先施用氮肥。  相似文献   
9.
利用光学显微镜和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了小麦扬花结实期旗叶显微结构和超微结构的变化,并统计了不同生育期旗叶叶绿体基粒片层数和基粒垛数。结果表明,从扬花期至灌浆初期,叶片结构变化不明显;叶肉细胞排列紧密有序,细胞间隙少;叶绿体基粒片层排列整齐,基质浓厚,易形成突起;线粒体嵴发达,充满浓厚基质。从灌浆中期至灌浆末期,叶片结构衰老迅速,叶肉细胞和叶绿体开始解体,体积变小,数量减少;叶绿体基粒片层解体,基质淡薄,嗜锇颗粒增多,线粒体嵴和基质减少。还发现从扬花期至灌浆中期,高基粒片层数增加,灌浆中期之后,高基粒片层数减少。  相似文献   
10.
冷型小麦的籽粒灌浆及光合生理特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给冷型小麦育种及在生产上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以陕229、小偃6号、9430和NR9405为试验材料,通过田间观测和室内实验,对不同冷、暖型小麦灌浆过程及光合生理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陕229和小偃6号两个冷型小麦品种表现出灌浆持续时间长、灌浆速率高的特点,而且冷型小麦在净光合速率、旗叶叶绿素含量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三方面均优于9430和NR9405两个暖型小麦。这说明冷型小麦灌浆特点与其较好的光合生理特性密切相关,这也是冷型小麦饱满指数较暖型小麦高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